一、总体情况
1.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于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始建于1959年)。自1959年首次招收卫生专业本科生,1986年首次合作培养流行病学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8年获博士学位授权以来,传承创新,优势突出,成果丰硕,人才辈出。近年来,本学科紧紧围绕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响应国家发展趋势和福建省重大发展需求,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加强福建省公共卫生实践体系和能力建设,为我省乃至全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本学位点具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卫生检验学、卫生管理学五个学科方向,通过结合学校和学院优势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学科方向致力于服务国家和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大力开展人群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科学研究,其中,福建省肝癌、胃癌高发区肿瘤流行病学历经40年研究,成果丰硕;环境污染物表观遗传毒理学研究立足学科前沿,跨入先进行列(财政部拨款省部共建重点学科创新团队),并在传染病及慢性病防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监测、环境暴露对健康危害、慢性病及肿瘤前瞻性队列、卫生检验与检疫、卫生管理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杰出的专业型公共卫生人才。
2.目标与标准
2.1 培养目标
培养博士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体要求是: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严谨治学,探求真理,维护科学诚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认真执行学术刊物引文规范,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积极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
2.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具有从各种文献资料中获取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与知识的能力,开展专题科学研究;
3.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具备开展学术研究所必需的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与涵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具备深入探索科学问题与学术创新精神,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研究的综合素质;
4.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发现新的健康问题及促进健康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掌握获取数据的新方法;发现新的影响因素及其新的作用途径;建立新的疾病预防控制模型以及对已有模型的改进;建立新的理论以及对已有理论的修正完善;解决社会问题所做出的具有价值的研究等;
5.应具备科学和规范的撰写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的能力,能够在专业期刊或会议上展示学术成果;同时应具备在专题学术研讨会、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等场合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的能力;
6.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与学术交流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格。
2.2 学位标准
严格执行制订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定位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卓越人才培养。博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内容和论文工作,经导师和二级学科学位点归口管理学系(单位)同意,方可提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正式答辩之前,应通过学院统一组织的预答辩。预答辩按照《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医大公卫〔2012〕21 号)执行。论文评阅及答辩具体要求参见《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及质量监控实施办法》(闽医大〔2016〕221号)执行。论文答辩申请程序按照《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规定》(闽医大〔2014〕196号)执行。学位授予按照《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闽医大〔2014〕190号)执行。
3.基本条件
3.1 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五个培养方向立足本省,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上各具特色。其中: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培养方向主要有:肿瘤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临床试验中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医学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卫生毒理学培养方向主要有:生殖毒理学;神经毒理学;表观遗传毒理学;环境毒理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培养方向主要有: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效应研究;环境、遗传/表遗传与肿瘤发生发展;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化及生物学标志研究;职业环境的健康效应研究。
卫生检验学培养方向主要有:食品/环境有害因素识别与评价;卫生检验新技术开发及应用;健康危害生物标志物检测与评价。
卫生管理学培养方向主要有:卫生政策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险;社会医学与健康管理;卫生技术评估;卫生服务与医疗机构运行管理。
3.2 师资建设
2019年现有研究生导师3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具有正高职称导师23人,副高职称导师8人。本学位点师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专业互补性强,形成青年教师为基础,高年资教师为中坚的梯队结构;学缘结构优,具有博士学位25人(占64.1%)。
3.3 科学研究
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科技创新联合资金项目3项,省青年创新科学项目1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项,省技科技特派员3名。厅级及以下课题13项,横向课题8项。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项。截至目前,学位点2019年新上科研项目36项,科研资助经费达1379.5万元。2019年学位点共公开发表科技与教学论文79篇,其中SCI源论文50篇、CSCD论文22篇。
3.4 教学科研支撑
在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环境因素与肿瘤福建省重点实验室、数字福建肿瘤大数据研究所、福清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平台(目前已搭建了队列基础平台并完成3000人的基本信息与生物样本的收集)、福建省医改与卫生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展的基础上,获批林东昕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健康福建研究中心”,申报中国科普基地(内部通过)及省协同创新中心各1项。成立卫生健康研究院暨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成员单位”,同年成立福建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会。
3.5 奖助体系
学位点具有完备的奖助体系,包括“奖贷助、勤补免”六项资助政措:一是“奖”,除了国家奖学金,还设有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覆盖率达50%。其中,一等奖学金奖励额度为5000元/生,二等奖学金奖励额度为3500元/生,三等奖学金奖励额度为2500元/生。此外,还设有协和奖学金、中美华东制药奖学金、大博奖学金等社会奖学金和推免奖学金。2019年共27人获得学业奖学金,共发放奖学金8.9万元,3人获得推免奖学金,2019年共发放12万元;二是“贷”,设有生源地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极大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问题;三是“助”,研究生助学金覆盖率100%,非定向硕士研究生每月可享受2000元助学金。2019年有85人获得助学金,共发放助学金149.2万元;四是“勤”,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获取一定岗位补贴,2019年有33名研究生参与勤工,共发放勤工助学金4.84万元;五是“补”,设有临时困难补助,包括学生突发经济困难补助、有特殊困难补助等,及时缓解学生经济困难,2019年有1名学生申请突发困难补助,共发放金额0.1万元;六是“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2019年共有10名学生获得学费减免,共减免金额1.2万元。
4. 人才培养
4.1 招生选拔
截止2019年12月31日,一级博士点2019年共招收研究生3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27名。专业方面,博士研究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6名,卫生毒理学1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名;硕士研究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2名,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5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4名,卫生毒理学6名。
4.2 思政教育
学院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认真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师生群众满意度切实提高。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和发展要务,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研究生党、团、班的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党团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与社会实践活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研究生思想动态研判分析、全面优化研究生奖助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全方位推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渠道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需要。修订了《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学生工作经费管理办法》、《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学杂费减免实施细则》、《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综合测评细则(修订)》等多个研究生奖助政策,提高研究生奖助待遇,既达到解除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激励导向作用,夯实研究生培养长效保障机制,促进研究生潜心学术科研、激发创新活力的成效,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与精准资助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保障与工作亮点。同时,为进一步吸引优秀生源,增强研究生招生竞争力,学校改革推免研究生入学奖学金方案,从2020级起对博士、硕士推免生中的优秀生源常态化追加预算投入。
4.3 课程教学
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特色及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课程体系有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包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专业课。学位课程的设置基本涵盖了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与健康、卫生服务管理、社会与行为科学等核心领域。2019年度承担授课任务课程共24门,累计授课984学时。其中,新开设博士生课程4门,硕士生开课20门。课程由学校研究生院统一安排,除部分公共必修课以外,专业必修课及非学位课均由公共卫生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承担。课程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呼应,注重实际应用,在课程教学中强调案例教学,将讲授、研讨、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4.4 导师指导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导师们积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指导制订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和安排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科学研究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献和信息检索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及时了解研究生学习、生活、心理情况,并予以指导解决。指导并督促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专业要求完成学位论文,确保论文质量,对研究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5 学术训练
本学位点每年举办专业学术训练活动、多角度、全方位营造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需要。针对研究生开展 “研途有道”之“教授面对面”和“学霸面对面”学术讲座,邀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附属医院教授以及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开展科研方法分享。此外,每年开展“研究生公共卫生论坛”,分成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环境与健康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分论坛,由每位研究生汇报研究进展,设置讨论与学科资深教授点评环节,以利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同时,还举办“综述文献汇报会”、“预答辩会议”、优秀案例汇报,研究进展汇报等学术专题报告系列活动,参与研究生100%,得到学生一致好评。同时,为拓展研究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加强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各学科为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现场工作的训练机会,包括课题现场调查、重大疫情等突发现场调查处置等。本年度研究生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2篇,中华系列论文4篇。
4.6 学术交流
本学位点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建立校、院、学科、导师组的学术交流活动制度,积极为研究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发表新观点的沟通交流平台。2019年,8名研究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展现了我院公共卫生最新理论与研究成果。2名研究生前往台湾阳明大学、厦门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研究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交流学习。
4.7 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在研究生培养中,严格落实《福建医科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福建医科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规定(修订)》《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规定》《福建医科大学科研诚信保障与案件调查处理规则》《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及质量监控实施办法》《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试行)》等相关文件制度,在课程教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论文查重检测、论文匿名评阅要求、毕业论文答辩等全过程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实行分流淘汰制度,有效保障学位论文质量。2019年,23篇硕士研究生论文均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其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孙义、包晓丹、黄淑娜3位同学的学位论文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4.8 质量保证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化。对于新增导师在师德方面严格把关,将“职业精神、治学态度、学术道德、立德树人”作为首要条件。并加强研究生导师以及导师团队的师德宣传与教育。组织系列专题讲座,发挥优秀师资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根据《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实施细则》《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核暂行办法(修订)》每年进行导师队伍的选聘、招生资格审核工作,严把导师资格关和质量关。根据《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将导师指导培养质量(论文论文盲审、抽查质量、学生科研成果、学术诚信等)纳入教师年终绩效奖惩考核,对有违反学术诚信、师德师风等行为的导师,招生资格实行“一票否决”。
4.9 学风建设
结合我院专业特色,积极营造和培育有利于研究生科研与学习的专业氛围。定期组织开展入学教育、诚信教育和科研与成才辅导讲座,开展以“立德树人,诚信立身”、“顶天立地做学问,丹心一片渡学海”等主题教育以及“博士生讲坛”、“硕士生讲坛”、“导师讲坛”等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系列教育与宣讲活动15次,参与师生达300余人次。通过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学者分享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近年来科研发展新形势和研究热点,启发学术思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优秀硕博士生的科研分享,扩展同学们的科研视野,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科研热情,增强科研自信心和耐挫力;通过“学术规范知识答题”,向广大研究生弘扬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凝聚专家、导师和优秀学生的力量,辐射各年级,发挥引领示范效应,促进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4.10 管理服务
一是开展常态化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新生班会、校园安全教育、毕业班布置会,在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关键节点做好引导和教育,举办师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于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开设公开信箱,多渠道接受学生的意见反馈。二是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与服务,开展就业工作的分析、指导、改进。全程细致就业指导,多管齐下帮扶困难学生就业,广泛搜集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三是保持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技能。通过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联席会议、非定向新生心理健康测试和谈心谈话等环节,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防和研判,本年度新增1名研究生进入心理危机预警库。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在线下开展3期团辅活动的基础上,在研究生院微信公众平台上推送5期微信,累计阅读超过1800次。
4.11 就业发展
定期开展就业工作分析,根据学生特点精准推送就业信息,一对一帮扶困难学生就业。毕业生就业率高,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在医疗卫生单位就业占64.1%,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5. 服务贡献
本学位点服务福建省公共卫生发展,提供福建省重大疾病、人群健康、公共卫生安全等的预测与评估、预防与控制技术以及公共卫生政策咨询与决策等服务,成立福建省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防控研究与发展中心、福建省医疗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利用已建成6.5万余的健康人群队列和1万余人的临床专病队列,形成以福建省健康人群队列和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为依托的医疗大数据整理、分析实训平台。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福建地区特色疾病谱,于2018年启动“福清市自然人群队列”,从环境暴露、表型组、基因组学、代谢组、宏基因组学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重大慢性疾病筛查、智能化管理以及风险预测预警系统,并在福建省推广布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方向,进一步寻找影响福建省人民健康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社会意义。本学位点拥有科普中国共建基地,2019年,何斐副教授作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利用专长发挥优势,为企业、产品进行技术指导。
二、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梯队建设仍需加强。一是在全国学科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带头人数量不足,引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作用有限;二是新加入指导教师队伍的年轻老师尚需在教学方面进行锻炼,理论研究素养亦待培养,指导能力亟待提升。
(2)高层次科研支撑平台有待加强。强化公共卫生特色,明确工作思路,把握关键,大力提升科研平台的建设水平。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宽引才途径,以行业内推介为重点,计划引进各层次人才(含引进省引进生)3-5人,行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推动人才学术培育计划的申请、考核工作,为人才培育创造有利条件;推进高层次人才认定及各类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
(2)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博士学位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技术平台、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现场的基础上,争取近3年投入5000余万元,建立院士工作站、宏基因组实验室等平台,开展重点学科、创新团队、技术平台或重点实验室等相关科研专项建设工作。
(3)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办好公共卫生冬季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对台交流与合作的先行先试,整合与拓展对台合作项目,提高在教育、科研、公共卫生等领域合作与交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