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天下 | 2024年综合地理野外实习

发布者:李书媛发布时间:2024-08-26浏览次数:10

引言

2024年7月20日至29日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地理基地班学生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赴苏北平原开展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本次实习课程焦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各主要组成要素,采用基础知识学习、野外考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从野外感性认识到综合实证分析,培养形成基本的地理综合科学思维,同时提升家国情怀意识,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目标。

图1:苏北综合地理野外实习路线

(袁文可绘制)


背景

苏北地处两淮地区,雨量适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文化繁荣发达较早的区域之一。但是苏北地处淮河下游,古代淮河流域,几已无河不病,抑亦无域不灾流域;苏省位居下流,承集豫皖鲁三省之水,淮河自身既无正常入海之尾闾,而又有沭沂黄运之水,趁袭其后,助纣为虐,两淮人民数百年来历受水君波臣之灾而莫由自拔。解放后,如何把淮河治好,对于苏北地区的人地关系的研究凝结着几代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家奋斗身影和科研智慧。早在1934年胡焕庸先生考察淮河,考察的目的是“以水利盐垦为中心,旁及自然人文一切地理现象”,提出“导淮”应以“江海分疏”为原则,并写成《两淮水利盐垦实录》等理论著作。解放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1953年陈吉余先生向淮河水利委员会提出用“圈堤蓄水”解决洼地洪水的意见。1958年受国务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部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师生,由刘树人老师担任自然地理调查大队的大队长,杨万钟老师担任经济地理调查大队的大队长,历时两个多月,赴长江三角洲五万平方公里地区,开展了前所未有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综合调查,苏北两淮地区是考察的重点区域。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许世远老师等利用遥感手段对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湖泊和滩地进行调查研究。

图2:淮河流域图(《淮河》胡焕庸著,开明书店出版, 1952)

图3:解放前胡焕庸先生(左二)等考察洪泽湖大堤


苏北海岸带考察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团队首先来到东台条子泥滨海湿地,位置在废黄河口与长江入海口之间的潮间带上,这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泥沙滩涂湿地。同学们学习了黄海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的潮流以弶港为顶点汇聚成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的形成原理(见图4)及苏北海岸带历史变迁过程(见图5,6)。

图4:东台条子泥滨海湿地考察

图5:夏海斌讲解黄河历次变迁与苏北海岸带历史变迁过程

图6:淮河流域及苏北海岸带历史变迁图

(何欣瑜、陶格旗、徐至诚、郑舒宇绘制)


之后同学们考察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高地。以条子泥湿地为核心区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由此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了解苏北滨海湿地兼具海洋、湿地、森林三大主要生态系统的特征,同时它也是太平洋西岸一个举足轻重的鸟类栖息地和国际候鸟长途迁徙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见图7)。

图7:条子泥720高地考察


因盐而闻名天下

盐城,一座因盐而生,以盐命名的城市。中国唯一一座展示海盐历史文明的博物馆就位于盐城市区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通过对海盐博物馆的参观,同学们了解了盐城地区地处江淮之间,沟河纵横,水网密布的地域特征和依淮傍海、南北交会的地理环境,以及数千年来煮海为盐、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经济社会形态(图8)。

图8:海盐博物馆参观考察


苏北气象及台风风暴潮考察

在江苏盐城的实习另一个重点是关于气象、洪涝和台风风暴潮相关的知识点。首先实习团队参观考察了建湖气象局(见图9)。在气象局的监控中心,气象专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气象服务的内容,涵盖中、长、短期、短时天气预报、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地面测报、高空测报、雷达气象探测等(见图10)。同学们进一步实地了解气象监测设备,包括自动气象站、雷达站等及区域多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站,及其工作原理(见图11)。

图9:建湖气象局考察

图10:气象专员向同学们介绍气象局的工作和服务内容

图11:刘延安讲解气象监测设备知识


2016年6月23日,盐城市阜宁县遭受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灾害发生后,灾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级组织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抗灾抢险的伟大胜利。为弘扬抗灾救灾伟大精神,盐城建造了抗击“6.23”特大龙卷风纪念馆。通过对纪念馆的考察,同学们了解了特大龙卷风冰雹形成原理,防灾抗灾科学决策过程以及灾民众志成城抗灾救灾、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奋斗过程和工作成果(图12、13)。

图12:考察抗击“6.23”特大龙卷风纪念馆

图13:纪念馆中受灾场景及灾后救援实景展示


苏北沿海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有效风能时数多,近海风功率密度大,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见图14)。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江苏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大力发展以风电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结合江苏滨海风力发电场的考察,实习学生分组就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展开讨论,并结合文献调研形成初步的课题研究设计(见图15)。


图14:江苏如东沿海的风力发电场

图15: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淮安水利枢纽考察

离开盐城之后,实习团队来到了素有“运河之都”的淮安。在淮安的考察主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的黄淮运水系交汇工程及现代的淮安水利枢纽工程两方面。明代重启大运河以来,黄淮运水系交汇于洪泽湖区域,官方逐步将治黄、治运和治淮集中于一体。对黄河束水筑堤,大筑高家堰于洪泽湖,使淮水汇流并水位提高,使湖水在清口以清刷黄,将运舟渡黄,同时刷深黄河的淤积。这时期的清口,是整个黄淮运的水流控制中心。淮安由于地处黄、淮、运河交汇处,明清时期成为全国漕运和运河河道治理中心,从而确立了“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通过对清晏园(河道总督署)及中国漕运博物馆(漕运总督署)的参观调研以及实地考察明清时期洪泽湖高家堰大堤使得同学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治水和漕运史(图16-21)。此外淮安是一座兼具南北方气候的城市。为此淮安还在古淮河畔建立了一座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2)。

图16:清晏园(河道总督署)黄淮运水运体系及治水工程介绍

图17:中国漕运博物馆(漕运总督署)相关漕运史介绍

图18:明清时期洪泽湖高家堰大堤石工墙

图19:洪泽湖高家堰减水坝“信坝”

图20:明清时期的淮安府模型沙盘

图21:淮安河下古镇考察

图22: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考察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下,淮河得到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治理。在淮安市境内,先后兴建了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整修加固了洪泽湖大堤,开辟了分淮入沂和淮河入江水道以及淮河入海水道等,使淮河下游的出路有了很大改善,结束了“洪水横流、岁岁为患”的历史。江河湖海在这里互联互通、互济互调,淮安水利枢纽被誉为“江淮中流”要地。通过实地考察淮运水上立交、苏北灌溉总渠、高良涧和三河闸使得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淮安水利枢纽如何实现兼具泄洪、灌溉、调水、排涝、航运、发电等综合功能(图23-26)。同学们以洪泽湖为主题,完成了实习洪泽湖“水脉史韵”创意地图绘制(图27)

图23:淮河安澜展示馆中的毛主席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图24:淮运水上立交工程考察

图25:高良涧(苏北灌溉总渠的起点)考察

图26:三河闸(淮河洪泽湖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门)考察

图27  洪泽湖纪,水脉史韵

(朱子瑶、刘力源、王梓楠、田苗苗绘制)


里下河地区发展考察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而兴化地区又是里下河地区的“锅底洼”。洼地水多地少,湖荡纵横,历来饱受洪涝侵害,部分农田不得不以垛田的方式维持种植(图28)。本次考察使得同学们了解垛田作为一种以当地生态环境的变迁为背景,以防治洪涝为目的,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垛田这种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自然肥料,如罱泥、扒渣、搅水草等,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垛田农耕体系(图29,30)。垛田是研究该地区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地理、历史、人文的一个重要标本和活化石。同学们完成了垛田时空变迁及形成过程分析总结(图31、32)

图28:清代里下河地区的河湖荡

图29:兴化垛田景观环境

图30:兴化垛田考察

图31 垛田披金甲,乡村入画来

(冯祥旭,方添松,黄鑫,赵梓含绘制)

图32 兴化垛田

(蒋基红、郭均荔、吴佳玳、赵子萌绘制)


京杭运河江苏段考察

从淮安到扬州,考察团队沿着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南行,首先考察的京杭运河的邵伯船闸。邵伯地处高邮湖的南端,自古就是重要的水上枢纽。邵伯船闸最早起源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安于邵伯筑埭,从单斗门、三门两室船闸至民国时期“新式船闸”,到今天的三座大型现代化船闸,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船闸发展历史的缩影。邵伯运河至今还起着交通运输的作用,被称之为“活着的运河”(图33,34)。在考察完邵伯船闸之后,考察团队来到了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扬州。在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学们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图35)。考察的最后同学们来到了位于大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的瓜州古渡(图36)。同学们完成了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图鉴(图37)

图33 京杭大运河邵伯运河段考察

图34 京杭大运河邵伯船闸考察

图35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考察

图36  瓜州古渡考察

图37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图鉴

(阿比丹、樊旖旎、李俊彬、徐仕杰绘制)


课程思政教育

为了进一步加强实习考察课程的思政教育,同学们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纪念馆展出了新四军在华中苏北坚持敌后抗战8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发绣、铁画、泥塑、油画等文艺作品9000余件(幅)。在内容上以新四军全面抗战为经、以新四军各师和各个抗日根据地为纬的4个部分、32个单元(图38,39)。

图38  新四军纪念馆考察

图39 聆听新四军发展历史


结语

整个野外考察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每天进行实习考察内容讲解和知识回顾。回到学校后,同学们对考察内容进行初步的总结,并着手考察报告内容的撰写,同时完成了校内实验部分,主要是实验分析沉积物及同学们头发中的汞含量,深入认识水环沉积物汞累积与人体汞累积。本次地理综合考察强调学生的从野外感性认识到综合实证分析,巩固和拓展地理学知识,培养形成基本的地理综合科学思维。王永杰老师负责自然地理部分实习指导,夏海斌负责人文地理与人地耦合部分实习指导,刘延安老师负责气象及灾害部分实习指导,姚申君老师负责地理信息科学部分实习指导(图40,41)。实习内容包括自然地理野外样品采集及实验室测试处理、制作故事地图、小组阶段性实习汇报及撰写实习报告。以教师讲授介绍野外实践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做图等,使学生了解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社会经济情况。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科学精神、地学野外精神、思维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实现对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的支撑。

图40 考察期间夏海斌与姚申君老师做实习讲座

图41考察期间刘延安老师做实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