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宪”礼青春,“创”见未来——让青春在创新创业中闪光

来源:校报编辑部  记者 张倩倩 袁慧慧 通讯员 郑嘉宜 实习通讯员 王凌鸽 刘灵麟 鞠阿木 贾宏琳   12-9   阅读:
T AAA

“一条敢为人先、勇立涛头的奋斗之路,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拼搏旅程”,创新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创业是青春搏击的能量。当下,无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还是推进乡村振兴,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都在召唤更多青年力量加入进来。

近年来,我校聚焦关键环节,厚植创新人才成长沃土,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AI赋能、投身乡村,弘扬法治精神、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法大青年写下了创新创业之路上法大人的生动故事。

创新普法,点亮法治之光

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暨中国政法大学“全国大学生法治宣讲团”组建仪式上,3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端升广场。“模法小宝”(数字模拟法庭)建设团队成员、法治信息管理学院本科生黄琳琅作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代表发言。“希望通过数字平台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群众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引导其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助力法治观念的广泛传播,为推动基层法治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模法小宝”——互动法庭体验式普法服务平台项目以AI普法为核心,巧妙融合模拟法庭、法律预约、文书写作三个元素,旨在打破传统普法形式的单一性,让法律知识更加贴近民众。项目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

负责人李智启介绍说,互动法庭体验型普法旨在通过模拟法庭场景、角色扮演和人工智能互动问答的方式,让用户以有趣通俗的方式学习法律知识。用户可以在平台上选择不同类型角色,体验法庭庭审场景,通过参与案件审理、律师辩论等活动,深入了解法律程序和司法流程,还可以通过与人工智能对答解决法律疑问,掌握实用法律知识。同时,模法小宝还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预约与查询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

团队有着丰富的跨学科专业基础。法学专业同学负责法律知识,技术专业同学攻克技术难题,心理专业的同学则在社会调研和营销方面贡献力量。

立足于法大首个工科专业——法治信息管理学院,黄琳琅介绍了其团队发挥法学优势、融合前沿技术,精心打造以互动法庭体验为特色的普法服务平台的实践经历。这支全部由大一同学组成的稚嫩的队伍踏足AI新兴领域,面临不少技术难题,李智启回忆道,“但是通过学校“法创杯”比赛的平台,我们参加了高校发展联盟比赛,招募到两位北京邮电大学信息技术专业的同学,解决了困难。”

李智启关注着“小宝”的点滴进步:“刚开始调试时,法律咨询板块AI生成的文书会有语序问题,对刑事案件的定性也不准确。我们不停地投喂数据,使用微调技术不断调试,最终形成可以使用的‘聪明’的AI。”在获奖之后,团队成员也仍未停下优化模型、推广项目的脚步。

“一只披着法袍的可爱粉色小浣熊,将法律带进千家万户”。

项目在西城区椿树街道进行试点运营,通过设置机器,融合实用案例,让居民沉浸式体验模拟法庭,提高了普法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团队计划在椿树街道试点成功后,将项目推广至更多地区,让“模法小宝”惠及更多民众。李智启说:“在接下来的‘全国宪法宣传周’活动中,我们会把‘小宝’带入中学参与宪法宣传活动,看看学生们反响如何。”

(“模法小宝”团队参加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

学宪法,讲宪法,法大学子正融合新技术,发挥青年力量。

AI技术不仅被用在普法中,更在非遗传承中为中华传统文化插上创新的翅膀。

“希望借助AI技术使苗绣非遗手艺走进公众的视野”,翻开一张张纹饰复杂、数纱锁绣的精美图样,“苗绣蝶影”团队正在非遗赓续的大地上书写着法大学子的文化答卷。

为弥补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和不足,苗绣蝶影团队致力于打造以“苗绣+”为理念的苗绣品牌,将苗绣与人工智能结合,设计出受年轻人喜爱的苗绣非遗产品。项目获得“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赛道银奖。

这里既有精通绘画设计的“技术担当”,又有善于决策沟通的“组织担当”,对非遗传承的热爱使她们凝聚在一起。“我们收集图案,输入最基础的图样,比如具体到花、蝴蝶等,让AI帮我们组合,最终在大量组合中挑选符合苗绣特色的纹样。”团队与广西省、黔东南、湘西的苗绣传承人达成合作,实地采集苗绣纹样,建立苗绣纹样库,并采取了各种方式宣传、设计,做好全方位推广。

但是也有不少挑战。收集图案并非简单拍照留存。苗绣脉络复杂、现存较少,且不同省份苗绣各具特色,仅在2024上半年,团队深入了广西隆林、贵州黔东南地区、湘西十八洞村等主要苗族聚集地开展实地调研。

对于苗绣这一门美丽却即将失传的非遗,团队负责人刘若瑶这样认为:“不要把苗绣看作濒临灭绝的物种,它有生命力,只是需要我们帮助它融入新时代。”苗绣的图案与花纹十分精美,每个图案背后都有相应故事与寓意,具有文化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重新找到生命力。”对苗绣传承的未来,刘若瑶还有很多畅想。

(“苗绣蝶影”团队设计的苗绣非遗产品)

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大学生群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为乡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更以其独特的创新思维和科技知识,引领着乡村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他们还关注乡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楼宇、乡间地头都能看到法大学子的身影……法大学子把论文真真切切地写在祖国大地上。

文化IP,自媒体矩阵,轻量化旅游……刘恩菲、周芷欣、陶雨菲的三人队伍在“顾紫兴槐”项目中发挥无限创意。“打造本土农文旅IP,助力西槐庄村增收,这个想法主要源于生活中的观察”,负责人刘恩菲回忆道。团队从“穿着汉服逛故宫”“拿着周边去迪士尼”等生活现象中获得启发,但又不止步于“文化IP”的符号,更进一步挖掘出“文化IP+”模式,帮助村庄打造出完整稳定且充满活力的产业链。

针对西槐庄村面临的“两难一缺”发展问题,团队以当地特色农产品“冰淇淋萝卜”为切入点,开创“文化IP+自媒体矩阵+轻量化旅游”的新型商业模式。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文旅IP与旅游平台,推动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提升西槐庄村的知名度和经济活力。在“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乡村振兴专项赛中,团队荣获省级金奖。

在村庄调研期间,村庄特意举办了座谈会,在村书记生动而耐心的讲述中,团队对西槐庄村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和感情,“书记的务实和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们,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把项目做好、对接村庄需求的决心。”周芷欣动情说道。一次与村书记的交流,亦让陶雨菲记忆犹新。“村支书提到‘如果推广内容需要扫码或下载小程序,如果你是游客你会主动去操作吗?’这让我们意识到,宏大的商业模式必须建立在细节的反复确认,必须站在用户角度换位思考。”

项目推行过程中,团队也曾遇到阻力。“村民开始似乎都有些不相信、不敢干,存在犹豫情绪”,三人敏锐地捕捉到村民的顾虑,并通过展示细致的财务规划和项目安排,与学校创业孵化园平台取得联系,积极地和村民沟通想法——最终,用真诚和扎实的方案赢得了村民的认可。

“顾紫兴槐”团队以当地特色农产品“冰淇淋萝卜”为IP开展的“文化IP+”特色活动

青年智慧带动村庄致富,科学知识赋能乡村振兴。“顾紫兴槐”着眼于村民创收、增民福祉,“侗见希望”则将视角放在孩子们身上,用支教行动点亮教育之光。

“我们的课题灵感来源于一名退伍的师兄,”王朝回忆道:“那位师兄曾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牙屯堡镇古伦村进行实地调研,我们从他的讲述中了解到,古伦村有慈善信托所资助建起的图书馆,既有小朋友们的学习需要,又有较为成熟的支教条件。这使我们坚定了前去支教的想法。”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在以古伦村为实践点进行实地调研后,团队了解到贫困落后地区发展中的新痛点,其中尤以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不佳等问题最为突出。

“希望能通过法大丰富的社会实践、支教等社会服务模式,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的长期帮带机制,探索出更好支援乡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项目荣获“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燃希望”文旅创意专项赛银奖。

令王朝触动的,是来自村干部灯哥的帮助:“灯哥对孩子们非常上心,每天在家长群督促家长关注孩子成长动态,还会在晚上忙完后,与我们讨论大学生志愿支教的后期方案。”“如果你们真的能帮助到我们的孩子,哪怕只有一个、两个,那也足够了”,这是灯哥常和队员们说的话,也在无数个黑夜里激励着团队不断前行。

古伦村留守儿童大多缺少家长的陪伴与关注,极易被网络文化吸引,沉迷游戏世界。于是在支教中,王朝和队员们除了开展授课外,还会通过更多陪伴、更多体验的方式,鼓励小朋友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我们给小朋友们讲了很多法大的故事。有个小朋友问我们,有一天能不能也去法大看看。这让我们非常欣慰。”“他们感兴趣、有想法,就有希望。”

支教结束后,“从当地图书馆公众号上,以及与老师、村干部们微信沟通,我们了解到不少小朋友状态越来越好,成绩也有进步”,尽管实地支教的任务已经结束,但“侗见希望”的工作还在继续。目前团队正为建立长期传帮带机制而不断尝试与努力。通过与当地图书馆合作、开展暑期夏令营、线上授课及书信交流方式,支教力量将继续温暖着古伦村,关注当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侗见希望”团队在湖南省怀化市谷伦村支教)

放眼时代,勇做“新时代”创客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双创大赛是广大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大舞台,而“挑战杯”堪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作为“挑战杯”的校内孵化器和培育平台,学校共青团于2023年启动“法创杯”系列赛事。

“聚焦前沿科技的普及,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竞赛为载体,打破因学科专业形成的信息茧房,激发同学们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的热情,主动跳出专业学习的‘舒适圈’。”自2009年起,学校在“挑战杯”系列赛事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捷报频传,截至目前,我校团队先后斩获国赛奖项20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5项),省级赛事奖项266项(特等奖16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63项,三等奖153项)。

创新的土壤要立足中国,也要放眼世界。“博雅译站——大学生博物馆外语志愿讲解服务平台”项目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为宗旨,致力于通过讲解服务消除语言障碍,让博物馆再响古韵新声。项目荣获“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系四海”文旅创意专项赛银奖。

为了开发更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结合个人经历,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团队负责人杨昊有了外语+博物馆的想法。

身体力行是对灵感最好的尊重。经过调研,团队发现:众多博物馆缺少足够的双语解说员,来华友人注重体验独特的中华文化,但只有少量的外国游客能请到解说员。同时,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也正需要锻炼专业技能、积累志愿经验的平台。为此,团队以联通博物讲解与外语专业为视角,着眼于招募博物馆外语讲解员,撰写外语讲解稿,携手博物馆提供特色外语讲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

项目的推进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以北京为例,可以去各大旅行社网站统计每单人数以及所需服务类型,抓取其中和博物馆相关的项目。但是这种大海捞针似的采集和分析任务量较大,有一些数据也无法采集最新版本,团队至今也在探索解决思路”。同样,语言能力也是本项目的一大难点,而能够服务特色博物馆讲解的语言能力要求更高。如何开展高水平专业人员的招募,如何对讲解团队开展培训培训,同时还要针对各个博物馆组织学习、讲稿撰写,以及多次实地演练,团队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当我意识到我要为一个项目负责的时候,我更明白了大学生在创新大潮中的力量。”杨昊表示。

“博雅译站”项目参加“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系四海”文旅创意专项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背景下,法大也在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搭建竞赛交流平台的基础上,法大创设一系列创新创业助推器,打造适合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长生态:“青创”系列活动“以“良师导航 朋辈育人”为目标,通过“项目深度咨询”“创新创业项目诊所”等项目,打通学生与专任教师和社会需求的通道,搭建学校优质双创竞赛项目团队孵化平台,把创新创新创业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在“创新的思政课”中传承红色基因、观察发展成就、激发使命担当,在科创实践中培养科学素养、提升创新精神、练就过硬本领。

同时,学校还注重打通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一课堂的有效衔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2023至2024学年共开设52门次创新创业课程,为同学们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手指导。每年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称为“国创”“市创”,是每年备受同学关注的活动,《项目申报选题指导》《项目材料撰写指导》、法大创协、各类讲座,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在全校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扎根中国大地,主动将国家所需融入青春血液”,创新精神是“不囿常规、勇于探索”的态度,是“提出新的问题,开拓新的可能”的探索,是“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奋进之力。而法大学子的创新之魂,浸染着厚德的滋养、孕育着致公的情怀,彰显着不负时代的使命追求。无数各怀所长的有志青年大胆去闯、勇敢去创,祖国大地一定会成为一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土,一定会有一大批大学生“创客”脱颖而出,在不懈创新、矢志奋斗中创造亮眼实绩、实现人生精彩。

原文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第780期(总第1186期)

编辑 张倩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