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力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我校组织“根植祖国大地 播洒法治阳光”法大基层校友寻访活动。本次活动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指导思想,以“青春践行二十大,法大校友在基层”为主题,聚焦扎根全国各地基层的法大校友,讲述他们的经验,记录他们的人生,展示法大校友的精神风貌,鼓励更多的法大学子走向基层,在祖国各地播洒法治阳光。
个人简介:王天毅,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届校友,先后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法学硕士,现任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四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国内首部聚焦“正当防卫”议题的法治题材影片《第二十条》联合编剧。从检十余年来先后在刑事检察、公益诉讼、侦查检察、刑事执行等多部门工作,多次获得三等功、优秀嘉奖、优秀党员等荣誉。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中的这句台词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正当防卫”议题的法治题材影片,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下拍摄的《第二十条》可谓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试验。而对于王天毅而言,担任电影的联合编剧也是一项开创性的任务。“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创造先例不能一蹴而就”,学生时期的积累、工作后的亲身经历以及设计剧本时的细致考量让王天毅交出了《第二十条》这份答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04年9月,王天毅从吉林来到北京,开始了他在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求学生涯。外语学习令他受益匪浅,从如何进行文本翻译,到思考语言背后不同文化、思维之间的碰撞,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外语专业背景也让他在现在的检察官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涉外案件,“无论是英语还是法学,学习都是相通的,”王天毅说道,“本科生一定要抓好本科专业学习,努力付出总会有回报。”
本科时期在学生会的工作经历也令王天毅十分难忘。学生会是同学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在一次次的活动策划、筹备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收获了革命友谊,更实现了自身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王天毅在学生会工作期间,曾担任外院建院10周年院庆志愿者,负责校友接待工作,尽管事务繁忙,让人焦头烂额,但是校友们、师兄师姐的一句“辛苦了”就足以让他深感一切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学习和学生会工作充实着王天毅的本科生活,王天毅寄语法大的师弟师妹们,大学阶段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与学习同样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多参与校园活动、学生工作,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大学生活,开阔眼界,提升自我。
在学习之外,王天毅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爱读书,也爱旅游。充分发挥学生时代的时间优势和丰富的图书资源优势,他大量阅读、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他也不囿于书本,积极走出去,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多看看现实中的人和事。“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终会变成一个人的谈吐和思维。希望大家能在书中、在路上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那时积累、储备的知识也为王天毅后来参与《第二十条》的剧本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唤醒“沉睡的法条”
除了《第二十条》的联合编剧,王天毅还有另一重身份,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
2012年,研究生毕业之后,王天毅入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朝阳区检察院作为全北京最大的检察院,共有九个业务部门,他先后在这九个业务部门中的五个部门任职,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办理过多起涉及影视公众人物、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件。这些工作经验也在他设计、丰富电影中涉及检察办案工作及法律情节;参与角色塑造,尤其是检察官的性格、语言和日常表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公诉人的王天毅是什么样的呢?在《第二十条》的创作细节中能窥见一二:剧组曾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把正当防卫情节写得具有“争议性”,王天毅坚决反对。他认为案件一定得是板上钉钉的正当防卫,不能有任何“防卫不适时”的瑕疵。在电影筹备过程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对很多艺术化的情节进行了无数次协商,我坚持关于法学和检察院流程的部分不能改。”这是他作为检察官的坚持。
面对检察工作,王天毅也着重强调了“依法办案”的原则性基准地位。法是客观存在的,检察官是法律的执行者,只能在职权范围内,用尽可能正确的方式去理解、适用法律。“我们不能也不会滥用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力”,在谈到如何平衡“法理”与“情理”时,王天毅一脸严肃,“我们所有的解读,我们所有的努力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需要秉持一颗公心。”而这些都在影片中得以真实地呈现。
王天毅当下对检察工作的手到擒来和细节的把握离不开这么多年的积累。从入职朝阳检察院起在一部做书记员,到一年后考上助检,再到后来可以和其他检察官一起开庭,每一步他都走得很扎实。第一次开庭的画面王天毅至今仍记忆犹新,虽然案情简单,他还是很紧张,开庭前反复准备甚至把卷宗背了下来。后来逐渐熟悉了工作流程,紧张感才减轻了很多。刚工作的前两三年是他的“震动期”,也办了很多有较大影响力的案子。不仅是日常案件,10%左右的复杂案件牵住了检察官大量的精力,“当庭翻供、律师质疑”,这些情况练就了王天毅的扎实专业基础,更磨练了他迎难而上、不畏挑战的昂扬精神。
“检察官不是永远正确的”,这也是通过电影想要向观众表达的。影片中,在检察官联席会,除了吕玲玲没有人支持韩明;王检和田检这两个角色之间有着鲜明对比,“其实就像观众感受到的,我们也是在批评自己。”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工作之余,王天毅也在普法短剧中演绎着检察官的日常。2012年入院以来,他先后创作并参演了《重新起航》《伏虎》等十余部普法微电影、话剧,平时也不断扩充与影视相关的知识。因此,成为电影《第二十条》的联合编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王天毅来说十分宝贵。
在采访过程中,王天毅也谈及了创作剧本的初衷:当下法律题材的影视剧更多以刑侦警察为主角,展现检察官工作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我们希望能把检察官的日常工作展现给观众。虽然我们的工作日常没有刑侦警察那样惊险、刺激,但也饱含着检察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
作为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第二十条》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而来,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兼顾案件的真实性与电影的艺术性是一个重要课题。王天毅花了很多心思:作为法院判案的依据,故事的情节必须符合逻辑,不能与最后的判决结果相违背,而且在一些语言表达上也需要字斟句酌。比如电影中刘文经有一句台词:“以后我还来。”———这就表明,刘文经走后其侵害合法权益的行为并未停止,王永强防卫时间的延长有其合理性。电影会面向全国观众播放,其核心主题必须能经得住大众的检验,故事的情节及细节设置必须符合刑法对于“正当防卫”条款的阐释。
在艺术性方面,编剧们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人物的形象塑造、情绪渲染。“演员老师们也很敬业,他们在银幕上对于角色的塑造、演绎十分让人动容。”《第二十条》的剧本打磨、修改过上百次,甚至在电影开拍之前,王天毅仍在与导演组锤炼其中的一些细节,但为了能呈现一部令观众满意的影片,王天毅觉得一切都是值得。
在《第二十条》中,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扣人心弦,个性不同、命运不同的人物角色也引起了观众的共情。在采访中王天毅提到,电影中许多检察官相关的情节都有原型。比如电影中韩明有一句台词:“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这就是业内一句公认的名言;在电影中,韩明、吕玲玲等检察官为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四处奔走,现实中的检察官也同样如此。他希望通过电影将可敬可爱,公平正义的捍卫者这一检察官形象展现给全国观众,希望观众相信法律,相信检察官。
影片最后,韩明在听证会上对于“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发言是王天毅最喜欢的部分。电影中的检察官韩明其实也是普通人,也要承受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但是内心深处的正义感与责任感让他在听证会上慷慨陈词———这不仅是电影的高光时刻,也是人性的高光时刻。
对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王天毅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第二十条》不仅是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更是一部属于每个人的生活片,影片留给观众的思考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是非观和正义感。这部电影方方面面都向大众进行了很多普法工作,希望更多群众能做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与我们一起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口号,‘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
2024年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作出上述表示。如何让“法”不向“不法”让步是一个永恒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无论何时我们的努力都应该奔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创作《第二十条》的剧本一方面是为了鼓励人们在危难之时能够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大家一定不能滥用正当防卫制度,要坚持防卫的实时性和适当性,防止有人刻意以正当防卫为名实施故意伤害。
以公平正义为基本准则,以正确的视角、方法解读法律,沉睡的“第二十条”才更有可能被唤醒,司法的天平才能更好地向“法”一侧倾斜。
(原文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第753 754期(总第1159 1160期)
/cupl/mu_newspaper/index/index/index/release_id/648/paper_id/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