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我校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友,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极地低空逆温层变化过程与机理研究。多次赴高原和极地开展现场观测实验,先后参加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科考,2023年中国黄河站科考等多次野外科学考察实验。近年来基于台站监测、走航观测和卫星遥感等手段对北极低空逆温层的关键过程和机理开展了研究,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Remote Sensing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右后一为张雷
5月4日12时46分许,我国科考队员在珠峰海拔8830米处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共有16支科考小组参加,是2017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其中,来自南充市顺庆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雷博士作为科考队员参与了本次任务,主要负责探空气象保障,承担调试维护自动气象站工作,以及开展后续数据采集和科学研究。
2007年9月,张雷进入南高,李水平老师教他的数学、当班主任。62岁的李老师,尽管已经退休,但对张雷印象颇为深刻,“平时不太爱说话,但学习自律性强,老师安排的事情一定会不折不扣完成。”是李老师对他的评价。2010年,高中毕业后,张雷考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21年,张雷入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并担任助理研究员。
今年30岁的张雷,虽然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已多次参与了国家重大任务。“从硕士研究生开始,我就经常参与野外观测任务了。”印象最深的是读博士二年级时,参与了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和另一队员承担漂流式气象站架设、探空观测等任务。“这些经历都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因为多次参与科考任务,对我专业上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张雷说。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大本营位于珠峰海拔5200米处,是张雷本次执行科考任务的地点。高反、干燥、紫外线强……在大本营里,科考队员面临的艰苦条件不止于此。张雷说道:“我皮肤不算黑,但在这次任务中,整个人晒得黝黑,很多地方晒伤。”虽然如此,大家却都没有叫苦和累,一心想着多做一点就能多贡献一份力量。
据了解,此次珠峰科考将聚焦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从大气、水、生态、地表过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科研人员将首次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此次科考的重要项目之一,便是在珠峰北坡搭建海拔梯度气象站。一个从海拔5200米至8300米之间的7个梯度自动气象站已建成运行,珠峰海拔8800米处计划架设的自动气象站,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其获取的实测数据,填补珠峰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空白。中国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初步建成,对高海拔冰川和积雪变化的监测意义重大。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对科考活动给予大力支持,派出了5人赴珠峰执行“珠峰地区大气垂直结构探测”相关科考任务的现场实施。4月16日,张雷跟随科考队从北京出发前往西藏拉萨,4月26日,张雷与队员一起抵达海拔5200米的珠峰科考大本营。他和团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科考提供气象保障,克服极度缺氧、高原反应等困难,“助力科考登山队员在珠峰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感到非常骄傲。”
张雷和他所在的团队主要负责在大本营为科考登山队员提供气象保障、气象观测以及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包括自动气象站的架设、地面观测仪器安装、气象探空等。“比如气象探空,就是为了最大程度掌握珠峰实时天气条件变化,为珠峰冲顶和建站工作提供最新、最近的气象资料。”张雷介绍。“有幸参与本次科考任务,对于我的人生来说,是一笔宝贵财富。”当晚,张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和大多数科研人员一样,张雷留守在大本营,并没有攀爬最高峰。“不出意外的话,明天就要到6500米的位置,开展后续数据采集和科学研究。”5月5日下午,他还在5200米的大本营,“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七八级的大风,接受极度缺氧环境的考验,这对大家的身体和心理提出了‘双重挑战’”。由于有通信保障,张雷所在的大本营信号良好,“6500米以上,都需要专业登山队员,我们前期是在大本营,和队友们一起助力科考气象保障”。“虽然没能亲眼看见8830米处的自动气象站安装,但成功的消息一传回大本营,大家都激动了。”张雷说,这也是“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中架设的最后一个气象站。
欢呼过后,张雷和他所在的团队迅速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为科考登山队员回撤提供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