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网 > 学校要闻 > 正文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发表党委书记黎德龙署名文章《构建行业高校沉浸式“大思政”育人体系》

发布时间:2024-10-22 作者:党委宣传部 编辑:刘况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编者按:10月22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第15版(教育周刊)发表了我学校党委书记黎德龙署名文章《构建行业高校沉浸式“大思政”育人体系》,现全文转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整体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立足行业特色,强化系统思维,从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拔尖人才培养等维度推动协同育人;要发挥好行业优势,从人才、载体、机制等方面整合好行业力量,彰显思政教育的育人特色。

探索“思政+”育人机制

建立“思政+创新思维”科教融汇机制。行业特色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创新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行业元素、科学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中。要在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承好科学家精神中,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刻把握历史与现实、行业内与行业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等的辩证关系;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教会学生充分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掌握本领、提升能力;要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武器,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校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思政+行业特色”产教融合平台。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立足行业特色,整合各方资源,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搭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主体育人、“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协同育人、“专业教育+实习实训”融合育人等产教融合平台,促进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增强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思政+专业特色”协同育人效应。要立足学科专业实际,结合行业特色,深入挖掘行业优质资源,分类归纳、逐级协调完成育人资源整合。要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转化为支撑专业发展的实践动力。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在原有教育体系中植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打造“思政+创新精神”拔尖人才培育阵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激励广大青年教师成长为专家型、创新型教师。同时,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思政教育要有机融入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着力造就更多勇立潮头、堪当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要着力打造“思想领航—思维拓展—创新实践”的全链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活教师和学生主体动能,构建师生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共同体。

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发挥人才优势,构建“大思政课”课程育人体系。培育“好师资”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前提和关键。行业特色型高校既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也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为适应行业“专精特新”的人才需求,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办学定位,在课程体系中凸显行业特色,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实现专业化、特色化、行业化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大思政课”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从行业人员中选聘佼佼者担任“大思政课”特聘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行业思政课特聘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其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促进其补充足够的教育学知识、掌握必要的教育规律和授课方法。沉浸式“大思政课”要融入更为真实生动的现实素材,采用更为新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更为先进交互的数字技术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生理、心理感知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场景中的主体作用,以此增强思政课的沉浸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助力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目的。

整合载体优势,搭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立足行业载体优势,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一方面开展特色实践教学,主动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挖掘行业特色文化资源并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在开展爱国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中,借助红色主题展览馆、博物馆和文物遗迹等,引导大学生植根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从而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

激发机制优势,优化“大思政课”文化育人体系。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筑牢校园文化阵地。在宣传机制构建上,高校要充分运用内宣、外宣和线上、线下载体平台开展宣传思想文化教育。要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契合新时代大学生思维特点、成长方式和个性需求,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逐步体现第三课堂的育人成效。以党政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社团组织等为依托,以校园图书馆、校史馆、校园融媒体矩阵等为载体,以党课、青马工程培训、班团组织会议等为渠道,以理论宣讲、知识普及、文化传承等为内容,不断拓展文化的空间和阵地,着重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铸魂育人工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点击查看《光明日报》原文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邮编:401331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大学    渝ICP备13000511号-1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0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