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学院动态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博闻讲堂”第六十六期——胡开宝教授“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问题与路径”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日期:2024年12月19日 11:15 作者:外国语学院 来源:外国语学院 点击率:

为深入探讨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新挑战与未来趋势,推动翻译行业的持续发展,2024年12月1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特邀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语言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开宝教授赴学院举办专题讲座“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问题与路径”。本次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翠英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学院多名青年骨干教师以及翻译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同学积极参会。

胡开宝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60年代起,语言模型经历了从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到基于神经网络的重大转变。近年来,随着Google的Transformer模型和OpenAI的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推出,翻译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这些模型不仅具备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的能力,还能执行复杂的自然语言理解、翻译、文本生成和问答等任务,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

紧接着,胡开宝教授详细阐述了大语言模型的三大主要特征:生成式特性、交互式特性,和多功能特性。生成式特性使模型能够产出创造性的文本;交互式特性强调模型与用户间的动态、灵活交流;而多功能特性则揭示了模型在多种应用场景下的广泛适用性。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大语言模型在翻译研究中的独特优势。

在谈及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的翻译研究问题与前景时,胡开宝教授指出,尽管大语言模型在翻译任务中表现优异,能够产出流畅、自然的译文,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翻译。此外,它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翻译语言特征、翻译批评的深化以及翻译教学研究的创新需求等,都是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胡教授强调,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不仅改变了翻译研究的对象——即翻译主体与翻译文本的属性,还引发了翻译伦理、译者主体性及译者风格、以及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处理等复杂问题的讨论。同时,它也促使翻译研究方法趋于数据化、可视化,并对翻译教学主体、模式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就大语言模型在日常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语言学习者的就业规划等问题与胡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胡教授耐心解答,鼓励大家既要拥抱新技术,同时也要保持审慎态度,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翻译的本质和价值。

讲座进入尾声,李翠英副院长对胡开宝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衷心感谢。一方面,她强调,胡教授的分享不仅揭示了翻译研究在新技术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更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另一方面,她也建议翻译学习的同学们在技术辅助翻译的同时要深化对原文语境和文化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努力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我院广大师生对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的认识,也为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胡教授的分享内容丰富、逻辑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紧密联系实际,赢得了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与高度赞誉。

未来,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切实提高外语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力争为我国的国际传播效能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