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10部大学生主创戏剧登人艺舞台

分享

在“‘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启动满一周年之际,近日11所高校齐聚北京人艺,共同拉开了“‘京’彩文化·青春绽放”暨北京人艺“致敬与传承”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的大幕。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5月24日起,在人艺专业团队的辅导下,10部由高校学生主创的戏剧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和北京人艺实验剧场轮流上演,为观众带来精彩的“青春大戏”。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展演活动系“京”彩行动中的文艺行——“大团小团手拉手”项目,通过“大团带小团”的形式,把优质的戏剧文化资源送入更多的大学,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剧场。今年的展演活动共11所高校参与,从策划、筹备、辅导到开幕,3个多月的时间里,11所高校与人艺通力配合,为参与活动的高校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戏剧教育课。

自5月24日起,10部由高校学生主创、人艺专业团队辅导的戏剧作品将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和北京人艺实验剧场轮流上演。在5月24日的首场活动中,中国传媒大学白杨剧团和首都师范大学唳天剧社分别演出了原创作品《海鸥,海鸥》和北京人艺经典剧目《窝头会馆》片段。“作为非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登上人艺的舞台,我特别激动,也非常感谢人艺能给我这样的机会。”《海鸥,海鸥》主演、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孙凯文说。

“人艺老师告诉我们,不应该去演戏,而应该去生活。”《窝头会馆》主创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学生邱菲洋说。这次展演,他们特别选择了人艺经典话剧《窝头会馆》,如同本次活动的主题“致敬与传承”,向传统致敬,并在青年中传承和发扬。

邱菲洋告诉北青报记者,同学们都不是专业的戏剧专业出身,一开始大家都是模仿人艺版本的《窝头会馆》,去模仿人物状态。而到了人艺排练以后,人艺的老师告诉大家不要单纯地模仿,而是要融入自己对人物和人生的理解,并将之投射到人物当中,让表演更加立体和鲜活。

致敬与传承之外,同学们也把自己对剧目的理解加入创作之中,10部展演的戏剧中,不少是新改编和原创的剧目。中国传媒大学白杨剧团带来的《海鸥,海鸥》便是改编自契诃夫经典话剧《海鸥》。孙凯文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改编的版本只保留了科斯嘉和玛莎两个角色,希望通过玛莎的视角来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科斯嘉。

为了演绎好这出剧目,同学们还自己设计制作了更符合人物形象的服装,“因为剧里的科斯嘉不是实际出现的人,而是来自于玛莎的回忆,所以我们选择丝绸纱的材质去表现人物的状态。”孙凯文说。

“我看了《海鸥,海鸥》以后,觉得同学们的想法特别好,从另一个人物的角度去看,编排非常有新意。”《海鸥,海鸥》指导老师、北京人艺演员韩清告诉北青报记者。在指导同学们的过程中,韩清觉得同学们都非常热爱戏剧,也有很多创新的想法。而作为指导老师,她也会给同学们一些专业和表演细节的指导,帮助同学们完成他们的戏剧梦想。

非专业高校院团的演出给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寄语同学们,保持热爱,多排练,多在戏剧中去体会不同的人生。“我们不会用专业的视角去要求同学们,但他们的热情和青春已经体现在了作品中。我认为,一个人一生当中热爱一个事物,如果能够体验一次,将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冯远征说。


(张月朦)

(北京青年报 2024年5月27日)


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24-05/27/content_289534.htm?div=-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