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立了“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在各院系通力配合和研究生导师精心指导下,多名研究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和创新性成果。为此,研究生院推出【为学故事】系列报道,介绍2020年度“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优秀研究生及其科研工作,以期在广大研究生之中,倡导严谨笃学、求实求新之精神,培育勤勉致知、善学进取之学风。
任靖远(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罗劲
科研感言:行则将至,虽远不怠。
“拆掉思维里的墙”是一本书的名字,但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我们大脑内创造性的发生过程却也十分贴切。创造,意味着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形成新的有价值的联系。创造性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产品设计,大到科研创新,都需要人类创造力的参与。
我的研究方向是人类创造性的神经基础。在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的支持下,我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创造性的神经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的研究首次通过实验揭示了:“创造”不但意味着形成“新联系”,而且意味着形成“新概念”,而形成新概念的关键区域在大脑的海马和颞中回。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神经影像期刊NeuroImage上,并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我们选取20名参与者,分别用“熟悉有效”(FU)、“新颖无效”(NS)、“新颖有效”(NU)的物品设计来刺激他们的大脑,并在此过程中进行fMRI扫描(图1),通过NU-FU分离出“新颖性”,NU-NS分离出“有效性”的大脑激活图(图2)。我们选取另外的27名参与者对NS(新颖无效锅盖)、NU(新颖有效锅盖)与FU(熟悉有效锅盖)间的概念距离进行行为评分。综合fMRI和行为实验数据,我们发现新的有意义的概念形成可能是由颞中回表征的,并且只有在新颖有效的条件(NU)下才生成了新概念。
图1| (a)实验材料举例(b)实验后测对所有项目的新颖性和有效性的5级评分
图2|创造性中新颖性加工(上)和有效性加工(下)的全脑激活
本次的科研项目,从问题提出、规划设计,再到实验实施、数据采集,以及最后的数据分析、论文撰写,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而其中最大的困难则来源于对fMRI数据的分析。fMRI数据处理脚本并不是绝对标准化的程序,而是需要根据研究目标、数据性质不断地进行细致的调校。由于项目具有创新性,没有现成的数据处理程序可以套用,我需要综合各类参考资料,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在此,我要向罗劲老师表达感谢,他在我的科研遇到困境时给予我很多鼓励和指导。我也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师长和同学,我的科研成果中凝聚着他们的真知灼见。如果要总结此次科研经历的经验,我想主要有两点:(1)我们需要对某个问题的答案有着强烈的动力,并且需要适度的放松,这样灵感才会频繁光顾;(2)我们必须学会与无常作伴,放下得失心,多在细节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成功才可能出现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