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招生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交互”培养人才

2017年05月27日 10:1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自”)是学校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1978年依托原机械系开始建设。2011年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以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近年来,机自专业积极对接卓越计划要求,着力改变以往工程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凝练出了校企交互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教学办入工厂 把工厂引入学校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行业需求,着眼学生长远发展,机自专业确定了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工业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学院主动出击,广邀行业、企业专家出谋划策,参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和确定了机自专业培养标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教学为本。机自专业坚持校企互动,秉承“把教学办入工厂 把工厂引入学校”的教学理念,不断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改革创新。

 

专业现共开设77门课,其中必修课69门。其中《工程材料》《理论力学》等专业主干课程14门,课程体系涵盖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与专业基础、工程实践与应用 ,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机自专业现有教师63名,其中专任教师39人,外聘教师2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16人具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16人承担有工程项目。这些有着丰富工程实战经验的教师重构了课程设计体系和教学内容。他们把企业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引入课堂,把企业的智力资源引入学校,在对比分析中教益学子。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在校时就“真刀真枪”做项目,真真切切地感受行业百态。

 

“把优秀师资和企业实践引进来,把学生送到企业生产一线去。”

 

机自专业现有总计4226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和机械专业实验中心两大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学生校内实践需要。2012年,专业与成都成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先后与成都成量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建设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17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承担学生实践教学课程。校企互动搭建学生大学全过程的梯级实践学习平台。大一,学生进厂参观,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形成专业感性认识;大二开始进行生产实习,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此后,实训时间和频率随学习深入而增加。大四学年,学生有半年的时间常驻企业进行毕业综合实训,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进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文化,在企业环境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

 

学院还在教学支撑条件、学生管理等方面持续改进。截止目前,机自专业已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1640余人,现有在读学生482人。

 

培养人才 助力中国制造

 

时间刻录足迹。2013年,机自专业获批为成都市特色专业、2014年成为成都大学品牌专业, 2015年成为成都市首批重点建设专业。 2011年与西华大学联合进行“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的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14年开始招收专业硕士,培养农业机械自动化方向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2016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纳入四川省第一批次本科招生专业。

 

机自专业还积极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近几年,学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师、高端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拓展学科视野;与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对接,致力于实现工程师职业资格互认。专业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新罕布什尔大学联合培养硕士。

 

专业着眼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与人文素养兼顾的全面复合人才。专业尤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省赛、国赛中获奖数始终名列西南地区高校前列,学生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成为人才培养亮点。通过开设国学课程,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升人文素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经蒸汽时代、电气自动化时代、智能化时代,制造业迈入工业4.0时代,尤其机械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要实现国家提出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作为承担培养符合国家需要和时代所需的工程人才职责的高校,压力巨大。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人才是关键。唐茂副院长说到,“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既要引入工业领域最前沿的科技,同时还要学习和继承行业的百年积淀,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