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厚植育人情怀,实施“五大提升”计划,形成科学系统、逻辑严密的文化传承创新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与规范管理。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获批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两微一抖、一网一报多端”全媒体传播体系,统筹内宣外宣,讲好成大故事,凝聚发展正能量。
——大力实施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行动,拓平台、优载体,打造高品质的“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品牌项目,形成成大文化建设特色亮点。
——打造成都风格成大特色的“四位一体”美育教育模式,四次获得全国大学艺术展演一等奖。
——深度融入城市,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打造具有天府文化特色的系列文化精品,充分发挥文化品牌在育人方面的带动力、影响力。
“点亮工程”点亮校园
信步成大校园,现代美丽的大运村让人如临四季皆景的城市公园。徜徉在夜幕下的张澜大道上,看嘤鸣湖上采芹、采藻二桥被“点亮”,仿若置身诗意的栖居之所。草坪音乐会掀起“青春风暴”、成都东盟美术馆展览接二连三、东盟艺术中心大舞台上好戏连台……五年来,借力大运村建设和大运会举办,学校空间基础和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改善,社会声誉得到极大提升,一座现代大气的大学校园和文化地标矗立在城东。成都大学成为无数网民口中“别人家的大学”,“去成大逛一逛”也成为广大市民的热切选择。
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大学最深厚的软实力。五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内在要求和自觉选择,围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文化建设使命,结合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办学目标,切实担负起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使命,顶层设计科学有效,思想文化凝心铸魂,环境文化怡情润心,美育文化成果显著,品牌文化特色鲜明,奏响了成大文化提升之曲,铸就了成大事业发展之魂,增添了文化强校建设之力。
引领 担当使命
全校建筑外立面换“新皮肤”,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新院区落成,天府文化元素、大运元素的校园景观“扮靓”校园……熟悉成大的师生校友和社会大众,走进今天的嘤鸣园,都会惊叹他这五年的新变化。
2020年底,大运村项目建设如期完工。高水平建设管理大运村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市委市政府要求“要以大学之治成效展示成都之治形象”。为建设继承办学传统、符合现代大学制度、彰显科学人文素养、体现天府文化特色、适应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的校园文化,学校研究制定《成都大学“十四五”大学文化建设规划》《成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制度,设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相关激励保障机制,确保了工作有计划、行动有举措、组织有保障。
学校以“创新成大、活力成大、美丽成大、开放成大、人文成大”五大计划为抓手,细化成22项具体任务,用五年的时间,着力丰富校园文化载体、传播校园文化形象,凸显文化内涵,彰显文化育人功能,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建设格调高雅、富有特色、底蕴浓厚、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公园城市的成大表达,以人为本精心做好校园规划,全力推进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一流现代校园。实施范围约20万平米的校园文化品质提升工程,打造体现城市大学办学精神、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景观,强化校园形象文化标识建设,将校徽、校训、巴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等融入校园环境中,营造积极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功能显著提升。如今的校园,春花秋实、夏绿冬香,河湖环绕、鱼游鹭飞,文化浓郁、气韵生动,被评为首届四川省“十佳”最美校园,FISU“健康校园”银级认证。
五年来,学校强化思想引领,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心怀国之大者,发挥智库功能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决策。
学校大力推进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基地、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成都市清廉文化研究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特色日益彰显,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
学校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支持高水平社科论文883篇,专著381部。咨政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成果获领导批示或相关部门采纳数量增长3倍,首次有决策咨询报告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马克思主义学院樊英杰副教授六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围绕传统中国社会地方治理中的治理人物与善治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思想与善治之道。
铸魂 重学习强宣传
“有事找大成!”在成大的学子心里,这是大学生活的最佳指南。温暖活泼的“大成”,是学校新媒体平台的虚拟“主播”,它不仅是“百事通”,更是“橙子”的“知心人”。学校新媒体以打造权威发布新平台、思政工作新阵地、文化传承新载体、师生校友网络新家园为目标,已成为学校一张文化名片。
一直以来,学校党委坚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统揽全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积极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形成“两微一抖、一网一报多端”全媒体传播体系,学校新媒体影响力长期位居西南高校前列和全国高校前百。守正创新,向“融”而强。通过融媒体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工作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政策主张、推动一流事业的工作中建好主阵地、讲好成大故事,让主旋律高扬,正能量充盈,为高质量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大学提供牢固思想基础、正确政治方向和强大精神力量。
党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以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贴近师生的理论宣讲、聚焦实践的理论阐释宣传新思想。深入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持续推进新思想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邀请专家、教授700人次做客成大讲坛、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名师沙龙等。成立学校理论宣讲团、“成大金秋”老干部宣讲团、‘橙马’师生理论宣讲团……在多维分众全覆盖的理论宣讲体系基础上,持续深入师生开展主题宣讲和互动对话,提升师生的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为总目标,把思想文化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坚守立德树人办学初心,践行强校兴城使命,扎根成都、立足四川,面向世界、服务社会,形成了“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校训,建设“厚德励学、奋发向上”学风、“敬业立学、崇德尚学”师风、“敬业奉献、优质服务”作风,丰富“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以“校城融合、资源整合”为发展“密码”,着力培养“六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
尤为难忘的是,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大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同心协力打赢了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面对两度延宕的大运会,成大人勇担使命、百折不挠,高标准抓好场馆公寓改建、校园风貌整治、校村平稳转换等各项工作,获得国际大体联“历史上最好大运村”的评价。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成大人生动诠释和彰显了“求真务实 自强不息”的精神,丰富了成大精神谱系。岁月流金,这段不平凡岁月中沉淀的精神,将不断凝聚和激励师生团结奋进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健全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积极夯实思政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持续提升思政引领力,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机关第一党总支学工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校获批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余项,获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立项建设5项,2个工作室入选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第一批名单,1个案例获批全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1个项目入选全省高校场馆育人作用开发名单。
学校持续发挥先进人物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航作用,持续开展“两优一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最美教师(团队)”“十佳辅导员”“十佳大学生”“青春·典范”“优秀大学毕业生”“十佳学术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选树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注重价值挖掘,创新话语表达,提升报道立意,“成大人物”“十佳大学生”“硬核考研人”“向上·成大青年”等品牌专栏成为“流量收割机”,弘扬教育家精神,号召教师争当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勉励学生勤学争先进取向上,师德师风和教风学风不断优化。
近年来,激励创新、鼓励挑战的学术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学术生态和学术品格持续涵养。成大讲坛、嘤鸣讲堂、名师沙龙等讲座论坛充实师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丰富的知识大餐。五年来,学校科研创新成果奖项数创历史新高,ESI学科论文增长近5倍,中科院一区论文400余篇,在《Nature》正刊及其子刊发文10余篇。自然指数大幅提升,国内高校排名100位次。
匠心 铸文化精品
成都是什么样的?
在谭平教授教授的著作《成都传》中,是憨态可掬的熊猫,是意蕴无穷的诗歌,成都的文化气质和千古风流在书中流泻。2021年,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城市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谭平教授接受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出版社委托,撰写并出版了首部中文版《成都传》。作者站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视野中,选取了“熊猫”与“诗歌”两个成都代表元素,从自然地理、人文禀赋、城市基因、“天府”成因及魅力、城市生活美学等多维度讲述成都的气韵与活力,生动地再现成都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目前《成都传》已出版了中文版、西班牙语版,被选定为成都文化礼物。
大运会期间,天府文化研究院创作撰写的又一精品《诗与茶的交响--天府文化四季译丛》入选大运会传播、展示巴蜀文化天府文化之三种读物之一。在多个场景向国内外媒体记者们进行展示,在成都市委宣传部的组织和指导下参与宣传成都城市文化形象。作品以成都四季为线索,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再现成都历史文化故事,对海外宾朋讲好成都、中国故事,曾在省、市委宣传部选择推荐下代表中国、四川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上海进出口贸易书展。
成都大学冠以城市之名,扎根成都,服务成都熔铸在学校基因和血液中。五年来,学校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服务成都“三城三都”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明交流互鉴,匠心聚力培育精品成果。学校成立成都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三城三都”研究院、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分中心等智库平台,聚力打造天府文化、传统工艺等研究品牌。天府文化研究院入选“成都文创产业智库”,传统工艺研究院获批第二批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
传统工艺研究院
保护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成立传统工艺研究院是成都大学的使命担当。
感受摇曳在光影中的民间艺术皮影戏,体验缬染的古朴典雅,看竹篾变身成艺术品……自2021年1月成立以来,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建成三所十坊的体系架构,将传统工艺融入设计教学之中,邀请传统工艺大师或非遗传承人授课,联合企业开发产品,高水平组织传统工艺高端论坛、传统工艺进校园、传统工艺进社区等活动,推动传统工艺理论研究与阐释、技艺传承与研习、文化传播与转化等方面成果层出,成为集研究阐发、教育传承、宣传普及、社会服务、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为一体的具引领作用的省内一流传统工艺科研平台,2022年,传统工艺研究院获批第二批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
一批批成大人奔跑接续,成为文化传薪人,行走田野乡间,为传统工艺“画像”,思考如何让它“年轻化”,让文物“活起来”,挖掘和提炼它的时代价值,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
陶瓷工艺坊为22个四川古陶瓷窑址绘表,清晰了蜀地陶瓷古遗址脉络,编撰著作《四川陶瓷》,为研究四川陶瓷体系打下坚实基础。蜀锦蜀绣工作坊将蜀锦蜀绣传统的花纹、纹理、工艺与现代设备、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将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星堆文化研究室研发以三星堆“明星”文物为原型的Q版玩偶、首饰置物架、盲盒等文创产品。在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期间,研究室出品的结合青铜像面具、蜀锦和竹艺元素的手提包手提包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上合组织秘书长夫人。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以数字化手段为皮影戏保护发展赋能,是影视与动画学院余洪老师团队的实践;培养中国岩彩壁画、蜀锦蜀绣创作人才,为文化传承继薪火;讲述党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这是原创音乐剧《红梅花开》诞生的初心……近五年,学校8个项目立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全校立项2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大运会零售特许商店
文化立校,文化兴校。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一批“成大文创”在国际赛事和博览会中大放异彩。大运会官方体育图标“十八墨宝”、火炬“蓉火”、奖牌绶带“蓉光”,成都世园会吉祥物“桐妹儿”等作品赢得国际大体联、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的高度赞誉和好评。中国双宝文化艺术馆被列为“四川外事参访重点单位”。
涵育 以文化人
图书馆艺术学科分馆
今年10月31日,建筑面积达7000平米的学校图书馆艺术学科分馆开馆试运行,师生校内读书打卡又添新去处。
五年来,学校着力打造图书馆、校史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充分挖掘大学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出更多面向师生的优质文化产品,品味高尚、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氛围愈加浓厚。
今年世界读书日,学校启动“书香成大”阅读文化节活动,评选、表彰、宣传“书香学院”“博学之光”“悦读之星”“图图达人”,开展八项主题系列活动,进一步鲜明读书导向,浓厚阅读文化,提升阅读能力。图书馆、校史馆等校园文化公共平台持续开展“四史”学习、经典原著读书沙龙、橙子读书分享沙龙、师生读书分享会等品牌活动,让校园溢满书香,建设人文成大,学术环境更加充满活力。
在成大,攀岩、攀树、皮划艇、户外运动等特色课程让同学们“盼着上课”;课后,滑板、射箭、骑行、校园跑不一而足,多元丰富的校级学生体育社团更是让人“挑花眼”。
除了强身健体,美学熏陶也断不可少。除了“天府之美”等美育通识课,“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国校园戏剧节”等接二连三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的艺术品牌活动也让师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在东盟小礼堂聆听一场钢琴演奏会,在艺术中心欣赏高水平校园戏剧,在成都东盟美术馆门厅邂逅一场“看见成都”主题的书画展,都是校园生活触手可及的日常。
经由“开放成大”搭建的平台,师生走出国门,参与海外访学、交流、演出,在跨文化的学习交流中,拓宽眼界,增长才干,成为拥有中国之魂、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成都风格成大特色的“课堂教学、艺术实践、艺术展演、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美育教育体系成效斐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格打下了良好基础,培养了一大批既具有成大特色和人文情怀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2024年6月,原创情景诗朗诵节目《尔玛依娜的车站》获全国大艺展一等奖,学校也再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
在课余,参与“互联网+”“挑战杯”、“大创”比赛也成为学生的不二选择,在学校国家级创新“CC空间”和各学院“双创”园区,你总能邂逅一批批期望将点子变作现实的“筑梦家”们。2023年,学校培育3年的双创项目“智农慧眼-以智能植保无人机装备开启中国数字农业新格局” 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赛金奖,实现学校国赛金奖“零”的突破。近5年,成大学生“双创”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22项、省级奖项3200项。“创新成大”活力正不断蓄积、激荡。
“十八墨宝”装点行政保障中心入口的开阔绿地,三星堆元素的校园雕塑矗立在嘤鸣湖畔……校园里,一草一木皆有文化,一景一品皆是故事。五年来,学校着力“美丽成大”提升,不断丰富校园文化表达体系,充分体现成都城市魅力和地域特色,高品位提升校园环境,让校园文化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以“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潜润涵养成大人的精神世界。
今年5月,学校校友林正式揭牌,学校蓉城路(南门起至一食堂)临路两侧,188棵树拥有专属铭牌,这片校友林成为校友与母校情感牵连的一种方式、一处见证。五年来,学校推进传统工艺研究院、校史馆、图书馆、校友之家、校友林等文化阵地建设,精心打造图书馆、张澜大道、嘤鸣湖、鹤鸣湖、鹿鸣湖、友谊林等重要点位环境建设。张澜大道“满地翻黄银杏叶”、嘤鸣湖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运友谊林“四季成绿景如画”的绝美景致成为师生校友奔赴向往的“梦地”。
橙园学生社区公共区域
五年来,成大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升级,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大学文化有了更为扎实的落脚点。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行政办公区域等公共场所配套设施和校园公共设施建设持续完善提升,带来更加现代化、便捷化的体验,物理建筑和空间逐步丰盈,文化内涵进一步厚植彰显;具有大运文化底蕴的“安全、美丽、学习、文明、幸福”高品质“活力橙园”一站式学生社区成为“橙子”的教育生活园地和心灵家园,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学校获评全省“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A级高校。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过去五年,学校秉承四十余载薪火相传,成大特色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夯实、愈加鲜活。面向未来,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强大精神文化的引领下,学校文化建设将提高站位和战略高度,对接“七个着力”形成文化立校、文化兴校的全新发展格局,以文化伟力汇聚新时代高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涵养全校师生昂扬奋进的精神气质,为书写成都大学事业发展新篇章贡献新的力量。
阅读更多:
【成大这五年】党建引领风帆劲 五年奋进成大事
【成大这五年】开拓创新 人才引领 打造活力迸发的人才新高地
【成大这五年】乘风起航 高水平开放办学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