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乘风起航,奋楫笃行。过去五年来,成都大学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在高水平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第八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推出“成大这五年 发展成就巡礼”系列综述,全面呈现五年来学校事业发展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在高远目标引领下,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奋力谱写“后大运”成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今推出系列综述第二篇人事人才工作篇。
开拓创新、人才引领 打造活力迸发的人才新高地
这是一张成都大学的发展成绩单。
排名及学科建设不断突破。学校连续7年实现排名上升,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排名中位列第232位,在川内高校中位列第9位,累计上升218位。工程学、农业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毒理相继进入ESI全球前1%,目前入选学科数位列在川高校第5位。
科研项目提质增量。近五年,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6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7项,国家社科基金18项,国家艺术基金4项。
学术论文提档升级。近三年引进人才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成都大学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博士后吴小强与导师王清远教授(通讯作者)合作发表了学校第一篇Nature正刊论文;尹俊青特聘研究员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学校第二篇Nature正刊论文。李俊龙教授团队多次产出前沿性研究成果并在Nature Catalysi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赵克雷研究员、朱紫薇特聘研究员、杨玉欣博士等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李骅锦副教授在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五篇研究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施开波、李地艳、赵克雷、陈渝等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颁发的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
“求贤若渴、爱才惜才的人才意识,驱动了成大跨越奔跑的脚步。”过去五年,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战略作为四大兴校战略之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高质量的人才人事工作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主动融入国家人才战略布局的姿态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激活“人才引擎”。
如今的成大,“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正在彰显,“人才引擎”的澎湃动能不断激活。
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余雪参加中国重庆“2024 SILK ROAD CONFERENCE ON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国际会议
抓根本 坚持党管人才工作
“要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施全球引才计划,全力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引进优秀青年博士、特聘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明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思路。切切期望,锚定了人才人事工作的发展方向。
党管人才,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工作正确方向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抓手。学校深入理解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着力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强化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使党委能全面掌握人才工作进展,确保人才工作与组织发展目标相契合,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围绕学校发展战略部署,学校以《成都大学十四五规划》和《成都大学人才队伍五年行动计划》为指引,着力推进建设高层次人才引培体系、教师分类发展体系等,统筹推进教师教辅、管理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后备人才等各层次人才有效衔接,贯通人才引、育、用、留全过程,将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到学校事业发展赛道上。
2024年1月,学校党委下发1号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形成了人事部门牵头,多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学院主动作为,全校广泛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抓好人才重大政策落实、重要工作推进、重点人才服务。为了更好地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扩大学院人才工作自主权,压紧压实学院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各环节中的主体责任,将人才工作成效纳入学院目标任务考核,努力打造全方位的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形成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强大工作合力。
学校始终将人才视为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开放的姿态和优厚的待遇招贤纳才。通过多方位广告宣传、组团赴名校招聘、参加学术会议、借助猎头发掘人才等多渠道多途径并举,共举办20余场招聘会,全面推进人才招聘工作。同时,积极落实省市关于引进高端人才的工作要求,采取长短期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等方式,引进了一批高端外国专家来校工作。
五年来,学校新增全职学科专业带头人及省部级人才153人,总计达到近170人,不仅实现了全职国家级人才的突破,省市级人才也呈现出良好的上涨态势,2024年至今已新增省市级人才60余人次。学校新增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136人、博士专任教师445人,博士学位教师总计达到870人,增幅达201.04%,高质量完成人才倍增目标任务。专任教师中来源于软科世界排名前100高校占比从2019年全职引才总量的2.82%增长至2024年的15.00%。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人数达1850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46.9%,在聘柔性人才中名誉院长13人,特聘教授35人,特聘学者33人,高端外国专家35人,含国家级人才60余人。人才储备达到新高。
重基础 营造人人尽展其才的生态
事业托举人才,人才成就事业,学校坚持人才质效推动学校发展实效的支撑模式,在人才质效的推动下,各类人才在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发挥作用。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我们青年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师范学院张双志副研究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和发挥自身研究专长,成功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等多项重要项目。
高等研究院曾攀特聘研究员所在的成都大学先进材料研究团队从事先进能源材料与先进原位同步辐射技术的交叉科学研究,他得益于学校在科研启动经费及科研场地等方面的有力保障,得以迅速搭建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的实验平台,与学生们投身于新型原位同步辐射谱学和成像技术的研发及其在新能源材料的应用拓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余俊熹(右三)荣获第六届“中国硅酸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学科专业带头人李地艳教授与学生们投身于耐药基因传播的机制研究,并取得重要突破。她表示“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这种坚守立德树人的理念也持续激励我自我提升,努力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平。”
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技术创新人才奖获得者陈渝在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带领团队研究生成功研发出一种高温、高性能、高稳定性的铋层状结构压电陶瓷材料,与企业联合制造的高温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在山东海阳核电站AP1000压水堆核电机组的振动监测系统中成功应用,为核电站的检修工作贡献了力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陈渝老师始终坚持科研成果要落地、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理念。
成都大学泰国籍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关国兴(Chaphiporn Kiatkachatharn)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外国专家招待会,高端外国专家罗祖(Md Altab Hossin)获第五届“金沙友谊奖”。
如何打造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造就更多新时代的大先生?构筑一套健全的人才体系是关键。
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立足“扎根成都、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逐步形成以院士、名誉院长、国家级人才,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特聘教授、高水平学者,高端外国专家为骨干,优秀青年博士为主体的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的梯次递进的人才体系。众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贤才俊彦汇聚,学校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化水准进一步提升,为学校事业发展汇聚磅礴动力。
学校构建完善的高校教师发展保障体系,持续增强人才政策配套供给,在学校党委指导下,制定、修订《成都大学非领导职务管理岗位聘用办法》《成都大学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申报条件》《成都大学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成都大学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管理办法》《成都大学领军人才引育专项实施方案》《成都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修订)》等文件,明确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保障、激励的配套政策举措,形成清晰的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及完备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谈到学校对引进人才的政策保障及配套政策,特聘副研究员朱紫薇分享了她自入职以来快速完成从博士毕业生到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经历。“作为科研人员,学校为我提供了一流的办公设备和实验设备条件,同时也高效拨付了科研启动经费,这为我快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除此之外,朱紫薇参加了学校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课程,顺利拿到了高校教师资格证,并承担了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授课,完成了青年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
破难题促发展,搭建广阔舞台。学校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攻坚克难解决岗位不足难题,全面开展学校定岗、定员、定责工作,完成对学校岗位设置方案的设置调整,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达到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比例标准。出台《成都大学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申报条件》,不断优化岗位竞聘途径,畅通岗位晋升渠道。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业绩,与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薪酬待遇紧密相连,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精心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等举措成效卓著,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如熠熠新星崛起,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利长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党管人才,除了政策上保障,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引领。学校严把人才队伍“入口关”,制定实施《加强拟入职教师思想政治与品德综合考察工作规程》、《成都大学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入职教师的政治标准、法律标准和师德标准。采用多元评价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干部选拔、导师遴选、评优评奖、项目申报中落实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将师德师风考核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
学校隆重举行第40个教师节庆祝大会,致敬从教30年教师
今年9月6日,学校隆重举行第40个教师节庆祝大会。这是学校每年节点性的品牌活动,表彰先进、致敬从教30年的优秀教师。这样的典礼仪式让广大教师备受尊重倍受激励,干事创业的心更齐劲更足。
这五年,学校持续深化机制改革优化激励制度。学校大力实施榜样示范,典礼育德,构建以激励教师敬业立学、教书育人为核心的“教师荣誉制度体系”,设立“最美教师”奖、“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等荣誉项目,学校涌现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等一批先进代表。每年开展教师节表彰、致敬30年教龄纪念活动,开设“师者”“最美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宣传专栏,激发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切实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深化,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其中,通过参加各类师德活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一种正气蔚然成风。
同时,学校完善全方位考察工作机制,守好人才队伍“过程关”。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推进学校内部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与完善,推动形成扁平化的校院两级人事管理机制,支持学院在职称评定、岗位竞聘、考核评价、选人用人、绩效工资等方面进一步扩大自主权,为学院干事创业搭建广阔的舞台。在成都大学这片沃土里,不论年龄几何、资历深浅,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秉持初心、肩负使命、不畏艰苦、收获成果,学校都会为优秀人才铺就向上发展的通途,给予他们绽放才能的空间与舞台。
除全力打造专任教师队伍的“人才高地”之外,近些年来,成都大学秉持结构合理、动态平衡的原则,致力于构建一支富有生机活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程度高的辅导员队伍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近五年共计招聘思政教师32人、专职辅导员99人,其中博士辅导员10人。健全辅导员成长机制,保障辅导员向管理岗位、专任教师转岗流动路径,畅通辅导员晋升渠道,实现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思政教师王阳,致力于思政教育与研究,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实践,逐渐成长为保障成都大学思政工作队伍高质量科研教学水平的坚实力量;青年思政教师梁栋在教学中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充分挖掘诗词和典故等优秀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助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青年;博士辅导员赵蒙积极构建学院双创育人实践体系,搭建双创平台、打造双创空间、成立学生工作室,组建了一支集学生服务团、学生宣讲团、优秀指导老师团为核心的体系化精英团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抓关键 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也是人才激励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持续完善并推进人才分类多元评价,立足学校实际,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分类建立评价标准,分系列分层级建构了可量化、可执行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建立并不断完善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条件,推行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近五年197人通过“绿色通道”晋升高级职称。畅通人才成长渠道,建立破格申报评审高级职称条件,对于取得重大成果或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不受资历、层级限制,打破层级限制,近五年共8人破格晋升,全校共计1714名教职工实现岗位晋升,平均晋升率达68.5%。学校获聘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数量从6人增至20人,增长率达233%。
药学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李俊龙(左一)参加第16届亚洲有机化学前沿国际研讨会,并获得亚洲核心计划讲座奖
打造分层分类教师发展培训体系。支持教师参加国家公派赴海外名校研修,实施“黄大年团队培育创建计划”、“青年博士化工程”。持续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教学竞赛、教学名师培育、教学团队建设等,引领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近三年,获批国家公派访学研修18人,校级资助公派访学研修6人,培育建设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博士化工程支持攻读博士60人。
此外,为了更好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成都大学积极探索创新,大力实施教师队伍分类聘用、特聘等改革举措。通过对教师岗位进行细致分类,依据不同的专业领域、教学需求和科研方向,制定相应的聘用标准和考核机制,实现人才的精准引进和合理配置。学校不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绩效工资优化路径,深刻理解、充分运用省、市绩效工资政策,不断提高人均绩效工资额度。
学校持续优化的诸多举措为老师们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校园里,每一项教学成果、每一项科研突破都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璀璨勋章。一揽子切实可行的举措,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愈发科学、健全,涵盖了多维度的考量标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校始终将人才的引进、培养、提升及保障置于重要位置,致力实现人才的专业化与多元化,在人才引进上出实招,在人才培养上见实效。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健全人才考核与激励机制,推动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为实现学校第八次党代会谋划的学校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阅读更多:
【成大这五年】党建引领风帆劲 五年奋进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