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623647165846165&wfr=spider&for=pc
原文如下:
奋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奔跑是青年最美的姿态。在成都这片热土上,青年人们以其蓬勃的激情、无畏的身姿、活跃的状态,奔跑着书写下最美青春。
他们以青春守望星辰,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刷新记录;他们“扬帆出海”,推动“中国造”走向世界,又或回到家乡农村,扎根基层社区,把梦想种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青年人和城市一起奔跑,诠释一座城的精神——成都不仅是一座近悦远来的安逸巴适之都,更是一座拼搏奋斗的创新创造之城。
12月27日,“青春大讲堂·奔跑吧成都”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邀请来自航空航天、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乡村振兴、运动赛事、文化传承等领域的青春榜样,从他们为梦奔跑的故事出发,串联起成都2024年度向前奔跑、向上生长的城市发展脉络。
以拼搏实践梦想,逐梦奔跑
灯光照亮舞台,第一个登台的是来自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队,两度担任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开舱手的冯毅。他以青春守望星辰,到今年,已经在西北大漠坚守了18年。
冯毅
很多人都知道航天员,但很少会知道开舱员。冯毅现场动情地讲述,开舱手,是第一个打开飞船返回舱舱门的人,也是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地球看到的第一个人。
“欢迎回家!”是他自认说过的最骄傲的一句话。实际上,这样一句话的背后却是冯毅付出的百倍艰辛。
开舱门时,最关键的是泄压,为了手稳,平时冯毅需要用高压锅模拟训练,提起放气阀,让气体匀速排出,一个动作一天反复练习几百次,手酸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为了练好开舱动作,他生生磨断了钢制的门栓,练坏了5把开舱手柄。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开舱手,冯毅需要进行70多个搜救处置科目的考核训练,几乎上天入地,每次训练都在挑战个人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在冯毅的眼里,每次神舟号上天,都是数以万计航天人,背后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勇气,才托举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中国梦托起个人梦,个人梦支撑中国梦,一步一个脚印循着梦想前进,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
320次飞行,5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飞了14圈。这是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李耀过去两年的飞行轨迹。活动现场,李耀追忆儿时梦想是成为一个医生。为了圆梦,他在美国获得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又继续攻读了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
李耀
“全世界最先进的医学机器人,为什么不能是中国造呢?”这是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工作时,李耀发出的一个疑问。
于是,2016年,李耀回到成都创立了公司,经过八年努力,研发出了用于治疗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头颈肿瘤的机器人系统,从专利技术到生产制造完全实现了国产化。
今年10月,李耀的公司成功完成了世界首台声门区肿瘤切除机器人手术,患者的出血量还不到1毫升。未来,他想要让公司的机器人“出海”,让“中国造”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多年前,李耀在实验室发出疑问的答案终于遥遥发出回响——当中国梦和个人理想合二为一,必将能产生巨大的合力。
有人要开辟“出海”新航道,就必定要有人护航。
今年9月以来,成都开展了“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 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走到聚光灯下,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工作人员冯琳讲述对这一常态服务深深的感触:“对发展稳健的企业,我们锦上添花,对遇到困难的企业,我们雪中送炭。”
冯琳
雪中送炭,要的就是一个“快”字。在冯琳的印象中,部门曾接到过一家公司难题,从电话沟通到第二天下午,调研团队抵达公司,现场梳理,整个过程,还不到24小时。
目前,“进解优促”工作开展已经有三个多月了,截至12月6日,全市各级各部门走访服务了53000多家企业,收集了18000多个诉求和难题,解决率超过94%。
如果要问起冯琳,为什么这么拼?她的解释是,为了不辜负每一个创业人的梦想和期待。她相信,只有坚持梦想的人,付出足够努力的人,才能在某一刻,和梦想不期而遇。
追寻梦想的路上,彭州市丹景村党支部书记古礼燕又回到了生命开始的地方。
古礼燕
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丹景村,并成长为村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村支书。为了给村里带来更大的发展,她反复思索,最终,思路谋定在“种好两朵花”。
第一朵是牡丹花。依托于丹景山现有的牡丹产业资源,古礼燕带领乡亲开发了牡丹鲜花饼、牡丹花酒、牡丹花茶等,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63万元,人均年纯收入突破了4万元,相比之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
第二朵花是芍药花。去年5月,她们清理出了山顶20亩林地作为试验地。这20亩花田成了她最惦记的事情,每天都会去山顶看一次,上山下山加起来快两个小时,每天步数都超过两万步。
回想12年前,古礼燕记得返乡工作的年轻人并不多。如今,“两朵花”种下了,希望也播种下来了,于是年轻人回来了,他们当“新农人”,当带货主播,回来做文创、办集市、开民宿……这群青年人把乡村变成了青春的主战场,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的力量。
以激情拥抱世界,逆风奔跑
当晚的舞台上,还迎来了两张特殊的面孔,一位表演了川剧变脸,另一位表演了长嘴壶茶艺。
贺思蕊
摘下脸谱,贺思蕊长着一张外国人的面孔,却说着一口纯正的四川话,她说自己学变脸已经4年了。刚开始只是觉得很好玩,如今贺思蕊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人看到一个包容的成都,一个开放的中国。
还有从小就在成都蒲江长大的张文,黑皮肤、卷头发的他出生在华西坝,一家人在蒲江生活了快20年了。
张文九年前开始学长嘴壶,如今的表演越来越熟练。今年他18岁了,妈妈曾问他,未来是想留在成都,还是回尼日利亚。被茶艺及中国文化征服的他肯定地说,自己想留在这里,他要继续考大学,继续学习茶艺。
张文
跨越国界、跨越种族,当晚的活动,嘉宾们以开放包容之姿讲中国故事,拥抱世界。
活动现场,还来了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为一个人,为一支队伍而来,这个人就是成都蓉城队的代表——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中方教练,曾担任成都蓉城的队长甘锐。
甘锐分享了成都蓉城的三个关键词。在甘锐的心里,第一个关键词是热爱。因为对足球的热爱,所以才选择足球,也是对足球足够热爱,球迷跟球员才相聚在一起。
上个世纪90年代,四川全兴足球队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四川话“雄起”。但那之后,成都足球经历很长时间的沉寂。2018年,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升入中乙,2019年又升入中甲。之后俱乐部迎来了艰难的两年。
2020年冲超失败,他们换教练,球队风格调整为节奏转换快、对抗强度高的风格。说到这里,也引出了第二个词“热血”,唯有热血,甘锐才能适应这种高强度节奏,每周的训练时间变为原来的两倍,他们不停去适应、去磨合,终于引领成都球队再次成为赛场上的一支奇兵。
时光轮转来到2023年。这一年,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踢的前五个主场,场均观众接近4万人,几乎是中超平均上座率的两倍。
甘锐用“热情”来形成都的“金牌球市”,它不单是市场和票房,更是成都这个城市。因为从创立之初,成都蓉城俱乐部就离不开成都这个城市的关怀和支持。
足球不仅仅是比赛,更是生活,是人文,是一座城市的品牌与强烈个性。活动现场,甘锐用一声声“成都(雄起)”重新带回现场观众和球迷回到绿茵场,他们激情满满,深耕荆楚;今后,这支球队还将以梦为马,拥抱世界。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老师刘晓远站上了舞台,他开口提起的名字几乎没有四川人不知道——马识途。
刘晓远一边悼念,一边追忆起自己的外公。马识途有太多个人标签,这位文化界的不老松,即便百岁之后仍然笔耕不辍,对祖国的热爱,对文学的追求以及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深深地影响着外孙刘晓远。
刘晓远
刘晓远的记忆里,70多岁的外公还坚持学习五笔打字。106岁前,他几乎每天都坚持写作,出版了包括《让子弹飞》原著的续集——《夜谭续记》,以及《马识途文集》,足足480多万字。
整理外公遗物的时候,刘晓远和家人曾发现了两个信封,上面是外公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写下的几行字,也是他奋斗终生的目标:向着富民强国的目标,前进、前进、前进进!
传承是将文化、技能和智慧等传统知识和经验从一代人传递到另一代人的过程。
成都漆艺传承人尹利萍的开场白是开玩笑地表示,因为李子柒以漆艺视频,宣布回归,自己也跟着火了一把。
尹利萍
青少年时,机缘巧合下,她被分到了成都漆器厂工作,面对车间里一堆陌生的材料,她一看就被迷住了。漆艺就是用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为器具做“衣服”,不但轻便、耐用,还蕴含着一种令人心动的美。
追求美的过程,漆艺传承人也要付出代价。过敏,是漆艺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尹利萍第一次碰到生漆后,就全身红肿,长大水泡,严重时,眼睛肿得都睁不开。怎么办?尹利萍的答案是只有和时间硬磨。
过敏没有特效药,后面70多道工序、不计其数的打磨也没有捷径,尹利萍忍着、熬着,光是学习成都漆艺“三雕一刻”等技法,她就磨了三年。
传承非遗薪火,如何能“又新又火”?为了让成都漆艺再火起来,70岁的尹利萍和成都漆器厂工作人员还在向外拓展成都漆艺的“朋友圈”,她们和故宫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推出文创联名,让成都漆艺作品在法国、土耳其、韩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展出与交流,让成都漆艺从历史中走出来,走向国际,走向时尚前沿。
对于川剧的创新,成都川剧研究院的王超从新编川剧《丁宝桢》选段开始说起。
王超
这部戏从上个月开始演出,讲的是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的故事。“宫保鸡丁”就是由丁宝桢发明,“宫保”两个字出自他的官衔太子少保。
丁宝桢当了10年四川总督,勤政爱民,他主持了四川盐政改革,多年的朝廷俸禄用来接济贫民。就是这样一位官员,除了电视剧,其他剧种都没有演绎过他的故事,王超觉得可惜,所以用川剧来讲丁宝桢的故事,就显得很有价值。
不过,他们并没有做成传统川剧,而是做了很多创新,比如配乐上新增了西方管弦乐器,节奏变得更加紧凑。这些创新,吸引了很多新戏友,好多年轻的戏友看了一次就迷上了,还会二刷三刷。
今年,川剧院时隔12年再次招川剧“娃娃班”,计划招收40个,一下子报了700多人。从手艺人到守艺人,传承为川剧注入了新鲜血液。
舞台之上,王超热烈呼吁,要坚持守正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利用好,这也是他们这代川剧人的使命。
以温暖点亮城市,向前奔跑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在于车水马龙、繁华喧嚣,还在于人民群众所盼皆如所愿、所求皆有回响的那份踏实。
站在舞台上,成都日报记者吴喆解释,想要讲好一个故事,并不在于讲述人的技巧有多好,而是在于故事本身和故事里的主角们,是他们让一些看似平凡普通的瞬间,变得鲜活、温暖且闪闪发光。
吴喆
在她的口中,一位司机在风雨里,看到道路旁悬挂的国旗被风吹落,下车后一路小跑,把国旗捡起放到了人行道上。这个过程中,后车也纷纷停下,为他让路。
这个视频在网上迅速破圈,播放量突破千万次,其中一句网友的热评感染了无数人,心中的那抹红,刻在了骨子里。
除了这种令人动容的家国大爱,在成都街头,还流传着一种如涓涓细流般的友善小爱,让人倍感温暖。
来自成都一家连锁餐饮店的老板,定了一条特殊的规矩,老板光哥的5家餐饮店,每家分店门口都摆着爱心冰柜,冰柜里的矿泉水只送不卖,每天晚上九点后,附近的环卫工、骑手、代驾、出租车司机等,还可以到店免费吃一碗抄手或者面条。从第一家店开店起,这条规矩他已经整整坚持了12年。
今年2月,谢柯江一家在浙江旅游时,遇到一位老人落水。当时,老人正在不断下沉,情况非常紧急。来不及多想,谢柯江第一个冲过去跳进了河里,随后和其他好心人一起把老人救了上来,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托举。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成都人物,在成都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一连串温暖的城市故事、生动的城市面孔、街头巷尾间的大爱小爱,汇聚成了这座城。
锚定方向、站稳起跑线、跑出加速度成都这座热土之上青年们正在以奔跑之姿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将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镌刻在祖国辽阔而厚重的大地上与城市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