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我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省市战略,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改革。近年来,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整体科研实力都得到迅速发展。现有科研人员1200余人,建有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74个。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9项),国家社科基金29项、国家艺术基金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均位居省内高校前十,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位居省内高校前三。2019年科研经费2.48亿元,近五年师均经费10.36万元。近五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61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41项, “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礼”名物词研究》入选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得专利授权近1200项。
2019年发表SCI 408篇,在2020年最新公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榜单中,位列在川高校第6位,全国高校第166位,全球高校第823位。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并先后在《自然微生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署名文章,ESI总被引频次超过11000次。王清远教授自2014年以来,连续六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15年,学校为进一步推进科研体制创新改革,成立了高等研究院,旨在集聚和稳定一批专职科研队伍,从事高端科学研究,形成 “科研特区”、“人才特区”, 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及科学前沿问题,长期稳定地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工程技术研究,促进我校科技竞争力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建成与国家级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