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成纺 · 正文
媒体成纺

【热点】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06月29日 14:20        点击量:    

作为一所从事职业教育85年、具有深厚纺织服装文化底蕴的高职院校,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长期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战略部署,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新格局

学校发挥80余年深耕纺织服装领域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积极整合学校、地方、企业、园区、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探索创新“混合所有”“入园共生”“四向融入”等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创办实体、建设产业联盟、共建“校中厂”“厂中校”等各种形式,做实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纺织服装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纺织服装产业高端转型和四川轻纺万亿级优势产业发展。

一是“混合所有”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学校创新“高校+国有平台+行业协会”混合所有制模式,携手重庆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服装(服饰)行业协会,联合投资成立国有控股企业——四川省川纺标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建成四川省首个纺织品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

二是“入园共生”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学校创新“一群一园一院一联盟”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宜宾屏山、雅安芦山、绵阳三台等纺织产业园区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携手际华三五三六成立全国功能性纺织服装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川开电气、华为、法国施耐德等龙头企业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联盟、智能输配电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中心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打造产教融合的育人基地和社会服务平台,实现学校发展和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三是“四向融入”形成产教融合新范式。学校创新产教平台融入园区、办学资源融入企业、产业资源融入学校、教学课堂融入车间的“四向融入”产教深度融合新范式,校企园共生共长,社会服务和育人成效显著。在校外,先后建成丝丽雅医卫新材料研发中心、屏山县纺织协同创新中心、雅仕德厂中校、丝丽雅盐坪坝厂中校、川开电气厂中校等“厂中校”、教师实践流动站和学生实践基地;在校内,先后建成四川省川纺标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四川省化学纤维行业协会纤维材料中心中试基地。学校还联合企业成功申报建设四川省高性能特种纺织材料功能化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智慧能源管理技术应用中心。

推动科教融汇,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

学校采取“成纺+”科研工作模式,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与优势企业共建大平台、共育大团队、共享大成果,聚焦产业高端,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大问题,助力轻纺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一是科教融汇建设科研平台群,助力产业高端。学校围绕轻纺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有组织规划科研平台,建成国家纺织品检测中心、四川省高性能特种纺织材料功能化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化纤中试生产基地等10余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国家—省(市)—学校—学院四级“轻纺科研平台群”,助力四川食品轻纺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实施,服务雅安芦山、宜宾屏山、达州渠县、遂宁大英县等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为10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聚焦产业高端,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创新突破。学校聚焦轻纺产业先进材料、功能化装备与生产工艺改进关键技术创新,校企联合开展新产品研发、设备和工艺技改项目等,已实现18项技术突破,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带动企业增加产值3.51亿元。如:与四川润厚特种纤维有限公司联合研发高品质包覆纱生产成套技术,完成国家认证绿色设计产品3项;研发丝素蛋白基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质可降解纺织品等新产品,促进丝丽雅集团40万锭高端纺纱生产改造;研发第四代生产设备“经轴织物染色机”,达到日产吨级布料无水染色,实现污水零排放;与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等研发特种工业用绸、布、带等,产品用于“神舟飞船”、现役主力战机;与重庆三五三三印染服装总厂有限公司开展功能性面料研发和染色助剂改进,生产的作训服列装现役部队;承接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项目,完成特种面料中试研发,产品服务国防建设需要;研发的空间环境高精度小微型步进电机、开发的低温电机性能测试系统成功通过“天和号”核心舱在轨测试,等等。

三是科技创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执行院校,长期致力于蜀锦蜀绣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学校曾在复制老官山织机的基础上,成功再现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的织锦工艺;近年来,学校又成功复原三星堆出土丝织物11片,填补国内古蜀丝织物织造技艺考古研究空白。学校获批建设的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省级重点实验室聚焦蜀锦蜀绣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已获版权2000余件、实现转化700余件。

来源:学习强国 2024-06-28 作者:夏令 李颖 郑超

https://www.xuexi.cn/local/normalTemplate.html?itemId=17956490444702446731

犀浦校区:成都市犀浦泰山南街186号 邮编611731
邛崃产教园区:成都市邛崃市君平大道东段379号 邮编6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