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介绍

学院介绍

北京大学药学院是全国重点药学院(系)之一,是国家最早建立的高等药学院校之一。本科曾设本草、制药、药学、药检、药物化学、生药学、应用化学(医药)、药理学等专业,2001年至今设药学专业,是国内唯一培养六年制本硕连读的药学专业。学院以建设国际一流药学学科、引领国内药学教育发展、培养高层次研究型药学人才为目标。

1943-1945年刘思职教授任系主任,1945-1947年陈同度教授任系主任,1947-1958年薛愚教授任系主任,1958-1966年王序教授任系主任,1978-1983年王序教授任系主任,1983-1988年王夔教授任系主任、院长,1988-1999年张礼和教授任院长,1999-2004年彭师奇教授任院长,2004-2005年刘俊义教授任常务副院长,2005-2016年刘俊义教授任院长;2016-2023年,周德敏教授任院长;20237月起,叶敏教授任院长。

药学院由七系(化学生物学系、药物化学系、天然药物学系、药剂学系、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药物分析学系)、一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一所(应用药物研究所)、一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组成。下设四个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仪器设备购置及使用委员会。

北京大学药学学科于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下有三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即药物化学、生药学及药理学;2017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QS排名连续多年居中国大陆首位。药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A,第五轮学科评估北京大学药学学科位居前列。

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凝聚和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形成了以新体制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截至2024年中,在岗教工169人,其中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71人,中级职称55人,初级职称2人。学院专任教师127人。现有院士3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杰青11人,优青9人,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14人,青年长江学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新世纪人才11人。先后有5位教授遴选为院士(王序、楼之岑、王夔、张礼和、张强),有5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安静娴、于德泉、张礼和、刘昌孝、黄璐琦),1955届校友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国内首位诺奖科学家。学院教师中另有国家“973”等重大项目首席8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基金委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名,北京市优秀教师8名。40余位专家在药学领域国内外知名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在药学类学术组织任常务理事/主任委员等职;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作为智库专家,参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咨询研究及标准技术和指南规范的编制。

学院在校学生115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12人、硕士研究生302人,六年制本硕连读本科阶段学生516人。本科生生源90%以上来自各省市高考成绩前500名甚至200名;研究生生源80%以上来自双一流高校。在全国率先试点并完成首届Pharm.D专业学位培养。2021年药学专业入选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获批药学创新班项目,从2020级本科生开始实行。学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实行小班教学,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项,教育部优秀教材奖2项、北京市精品教材5项。2020年《药物化学》获得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荣誉称号。

学院着力探索新药研发原创性理论、方法和策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五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中国医学十大进展。在病毒疫苗、药物合成新方法、大分子药物精准修饰、药物递送系统等领域连续取得国际顶尖原创性成果,在Science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等杂志连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5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20余项,获批经费5.87亿元。

学院秉承立足基础、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的光荣传统,长期支援西藏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联合培养学科带头人,实现国家级重点项目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