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首页

学院概况

姓名:

出生日期:

所在学科:

职称:

邮编:         E-mail: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

学院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直属学校领导、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任务的二级单位。学院建设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时期,就已开设政治理论课,并邀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来院指导、授课。1952年学校成立政治教研室,1960年更名为马列主义教研室,2009年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2014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正式独立设置学院。2019年学院入选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多年来,学院面向党和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拓展新质新域,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赋能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全过程,探索出一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型发展道路。

以新型赛道激发新动能,创新学科发展理念。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党的建设5个二级学科。从2009年开始,学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作用,积极推动马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马学科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马学科与理工科前沿技术三个层面的交叉融合。历经十几年的持续探索,逐渐开辟出数字思政理论与实践、国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智慧社会与社会治理等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域赛道。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形势新任务,学院赓续“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红色血脉,确立了“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发展新目标,激发出“学科交叉交汇交融”的发展新动能,形成了“有组织治院理教、团队化建制运行”的发展新理念。

以队伍建设夯实新基础,打造新型文科团队。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次,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全国思政课影响力人物3人、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成员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思政课特级教授2人、特级教师1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2人、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1人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近年来,学院坚持问题意识,推进守正创新,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资本论》研究、数字思政理论与实践、国企党建与治理、新时代国家治理等方向,组建以国家级人才为带头人、打通学科研究边界的新型文科团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动学科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

以数字思政赋能新生态,彰显智慧育人特色。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理工科数字技术交叉融合,打造全国马院首支数字思政教学研究团队,构建“数字化、活化、彻底化”三化合一的思政课教学新生态。运用大数据、虚拟仿真、知识图谱、数字人、大模型等技术集群,先后开发出《伟大远征》《脱贫攻坚》《延安十三年》等20多门数字思政专题课程,建成内容丰富的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资源库。依托数字思政新赛道,获批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马克思主义类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实现北京市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连续3年不断线,思政育人取得显著成效。

以卓越科研破解新问题,前沿成果持续涌现。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各二级学科的交叉融合,聚焦新质新域中所蕴含的深层学理问题,学院在项目获批、论文著作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承担各类国家级重大课题6项。2020年至2023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5项,在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含青年)类别获批数上位居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前列,绝大部分项目选题都具有较强的现实问题导向和学科交叉属性。依托课题项目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高水平报刊发表文章近300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彰显了学院师生团队的扎实研究基础和前沿创新实力。

以党建方案助力高质量发展,智库优势日益凸显。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教育学、理论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一流学科群,为推动相关部门或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特别是在国企党建与治理领域,依托2019年成立的工信部属高校首家党建研究中心,组建全国马院首支国企党建专业化研究团队,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勘探研究院、南水北调集团等大型央企国企供给党建与治理方案,不断增强企业党建实效性,优化企业治理体系。至2024年年中,已服务中管央企超过20%,咨询服务行业大类“八占其五”,助力部分企业生产业绩大规模上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影响。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多份智库成果,得到中央领导批示或被中办等部门采纳,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在国资委系统评比中获得优异奖项并通报表扬。

以智慧协同促进治理现代化,社会服务成效显著。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国家安全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工理管文学科交叉融合,于2023年成立北京理工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积极构建部委、行业、企业、区域、高校“五位一体”的服务经济社会治理大格局,与中央社会工作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等部委省区,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领域建立深度合作关系。2023年,获批科技部关于智慧社会与社会治理的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单体研究经费超过500万元。通过校地新型合作模式,直接服务区域公共安全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质性推动相关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战略布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整体性跨越式发展,在软科学科排名中稳居全国前10%。未来,学院将在新领域新赛道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努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主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数据更新至2024年5月)


院长致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类历史命运、解放全人类而创立的,是在解答时代问题、改造客观世界中形成的,也是在解答时代问题、改造客观世界中丰富和发展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过程中,肩负重大历史使命。

新时代,两个大局交织叠加,新形势新任务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新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当代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变世界”突飞猛进,“解释世界”更需加强,增加理论供给已经成为最紧迫问题。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传统学科划分在解释和解决时代难题的不适应性凸显,科学研究进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时刻。

面对新情况,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交叉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型马院发展之路,以新赛道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学科交叉融合、守正创新基础上,整体性研究、有组织科研,破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带来学科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入选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软科排名中稳居全国前10%。近年来,马列·科社、党史·党建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数,居全国前列。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上,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下的学科群建设,同时面向实践,不断寻求突破。建立教育部备案的“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一流学科群。在面向实践上,以理论研究破解治理实践难题,形成部门、行业、企业、区域、高校五位一体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为发改委中宣部、工信部等多个国家部委建言献策,为中国兵器集团、中铝集团、中国能建集团等超过20%的中管央企供给综合治理改革方案,应用研究在全国形成显著优势。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理工科的交叉融合上,十余年持续探索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技术解决国家治理难题。将虚拟仿真、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中,首次实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专项课题。在交叉融合引领下,学院产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次,教育部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次、全国思政课影响力人物3人次等。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人。

学科发展新赛道也是人才培养新赛道。新赛道意味着发展新机遇、就业新机会,北理马院将学科建设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新动能,以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理论与实践人才。学生双创团队取得“挑战杯”首都特等奖,毕业生就业深造佳绩不断,欢迎有志于新赛道的青年学子加盟北理马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构建原创理论、解决现实难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必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大有作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与各位同仁一道,在新赛道上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现任领导


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特别是研究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自2010年正式设立以来,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现形成如下研究特色: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整体性研究;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3.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及方法创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比较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4.中国近现代民族认同与民族复兴道路研究、国民教育与文化现代化研究、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研究。

  该学科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构建了合理的学科梯队。现有专职教师2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教师多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学缘结构较优,科研实力较强,学术成果突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1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0项,其它省部级重点、战略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学院有首届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指委委员1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1人、2012年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1人、北京市社科理论“百人工程”1人、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特级教师4人,学院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目前,学院正积极围绕学科研究方向,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整合研究力量、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以期实现长期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生有宽广的就业领域,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

  本学科有四个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于“文本支撑与现实引领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学术形成史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全球层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尤其侧重对当代全球层面出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文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该方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主要经验、基本规律和重要意义等。统筹考量中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历史考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并立足我校延安传统、军工特色及办学优势,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当代中国周边外交理论和当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理论与政策等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

  该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侧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等问题。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研究。

  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该方向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探讨中国近现代发展道路及“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注重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相结合,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为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建设举措与经验积累,为中国当代社会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与政策建议。

    

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