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2024年3月6日
编者按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靠改革”,并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强调“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中国经济时报推出主题为“高质量发展靠改革”的策划报道,通过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探究重点领域改革突破,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核心观点:当下,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在建立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提升能源产业化水平、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和构建能源领域碳排放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下进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在国家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牵引下,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世界领先,建成全球清洁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煤电体系,污染物排放量比10年前下降近90%,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近3倍,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全球非化石能源增量中国贡献超40%。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增强能源治理效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能源治理效能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能源供需矛盾和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中央政府不断调整能源管理体制,优化能源管理部门及职能,适应了我国能源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要求,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进入新时代,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我国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水平全面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明显增强,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协同推进,能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覆盖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监管、服务的能源治理机制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了以市场化为导向,规范、公平、完善的高效能源政策体系,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但是,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机制难以适应能源转型和创新的需要,尤其是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能源资源协同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关部委在能源管理职责方面既有分工,也有职能交叉,特别是能源项目核准、能源系统运行管理和能源市场体系培育方面。新能源产业链的部分职能分散于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科技部和财政部等,缺少综合协调机制。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展中涉及土地、空间、水资源等资源,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多部门协调、共同决策。能源领域区域间减碳协作机制尚未建立、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的标杆水平仍需完善、先进技术装备需求清单及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仍需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等。在不同部门职责体系范围内,工作重点不一,责任划分不均,影响决策效率。
二是能源产业市场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全球能源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冲突博弈此起彼伏,国际能源市场抗冲击韧性明显下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依然存在,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在光伏、风电、储能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和综合竞争力仍有待提高。目前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仍存在三个“不反映”:不反映能源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反映能源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不反映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成本(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加快建设,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能源领域监管仍需优化完善,治理效能尚需进一步提升。
三是区域能源生产消费与能源碳排放治理矛盾凸显。当前,碳中和“全国一盘棋”与能源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突出,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中东部是主要能源消费区,西部地区是主要能源基地。而我国各地区的战略定位、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有较大的差异性,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坚持“全国一盘棋”背景下“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面临的重大难题。“双碳”现代化治理能力依然不足,相关体制机制、地方政策配套总体上仍跟不上“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变革步伐。因此,能源行业推进“双碳”进程中,如何实现区域间精准施策和减碳协同将面临挑战。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能源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深化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先立后破,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转型中的风险识别和管控,完善能源领域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当下,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在建立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提升能源产业化水平、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和构建能源领域碳排放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下进行。
一是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协同管理机制。成立国家能源区域监管部门,推动能源统一市场建设,监管区域和省级的批发市场秩序,监管跨省区输电网络和油气管网的公平开放。省级政府建立能源管理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强化能源领域行业管理、经济性监管、社会性监管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同。完善适应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健全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在工业领域,鼓励创建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鼓励建设绿色用能园区和绿色用能企业,创新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收集监测技术与管理机制,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推动数据联通共享,建立能源大数据平台,建立“碳减排指标”分配机制与碳交易机制。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数据归集运用,深化绿色税制改革,以绿色GDP约束指标助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二是推进能源技术革命以提升能源产业化水平。有效发挥不同品种能源的保障作用,促使其在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高耗能产业向清洁能源丰富的地域聚集,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围绕绿色低碳产业链与创新链中的关键技术,统筹布局前瞻性重点专项技术攻关方向,加快推动形成一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发、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及污染防控、废弃矿井安全开发利用、甲烷全浓度开发利用、CCUS等重要方向和领域,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研发。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加大高能级平台建设力度。支持高校承担大项目,开展大科研,组建大团队,推进大转化,产教融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能源科技创新领域。
三是构建能源领域碳排放“差异达峰,协同中和”治理体系。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综合研判全国能源生产消费差异和碳减排潜力差异,构建分级管控制度,统筹区域能源不均衡性,构建空间协同治理体系,在坚持“全国一盘棋”基础上,将全国区域划分为能源生产区、能源应用区、新能源耦合区,制定差异化达峰时间与环境政策。涵盖要素与场景多样性,构建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联合开展“双碳”战略的顶层设计和详细规划,开发示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甲烷全浓度利用、CCUS等工程基地。支持在深部煤层气安全高效开发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深部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智能抽采和低浓度瓦斯利用等基础研究,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发展方式决定发展效果。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离不开能源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着力增强能源发展新动能新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高效、安全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