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航模协会成长记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18-10-31     浏览量:

    近三年来,我校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在机械创新方向硕果累累,陆续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40余项,并获2017年度“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该协会成立于2012年,由一群机械、电气以及自动化等专业为核心的爱好航模运动和科技创新的大学生组成,在机械学院张东速教授指导下,秉承“以航模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理念,以普及航模基础知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协会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调试机器

    兴趣·陪伴他们前进

    或许每个人的小时候都对天空有一种向往,航模将一群热爱蓝天的人凝聚到一起。跟随梦想的指引,从单纯玩航模,到组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其中得到了张东速教授的热情鼓励:“我一直鼓励同学们开展创新,同学们有什么需求就来找我,我义不容辞。”老师实实在在的话语给了团队成员莫大的鼓舞。大家立即行动了起来,但是协会的起步有些艰难,之前大家也就是玩玩航模,虽然动手能力都不错,但真的去自主设计制作科技作品时,感到经验不足;没有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的零件用CNC加工和用锯子手工加工是不能相提并论;没有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项目支持活动难以开展……面对困难,团队成员没有退缩,张东速老师给协会争取到活动场地、亲临指导设计制作、指导申报项目。在创新项目没有获批之前,他甚至为我们自掏腰包垫付。

    记者走进协会活动室,看到每一张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加工工具。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都在繁忙地工作着;各种机器工作的噪声和团队成员的讨论声不绝于耳;作品控制接线密密麻麻得让人头晕目眩……姚延青沉思着电机工作电流对PWM信号的干扰问题;赵子涵忙碌于表达作品原理的演示视频剪辑;刘璇精益求精地修改着PPT……,忙碌的他们正在为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国赛作品做最后的调试工作。

    “因为白天有学业任务,我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晚上都要很晚才能回宿舍。学校的夜景非常美丽的,寂静的校园、徐徐的清风、泛黄的灯光,看到这些总能一扫全身的疲惫”,孔峥同学笑着说道。

    “冬练三九”,握着遥控器的手被冻僵,脸被寒风吹得通红,天虽冷,探索的心却在沸腾;“夏练三伏”,炎炎夏日,任蚊虫叮咬,任烈日暴晒得黝黑,进取的心却在飞翔。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风雨兼程。这一切的坚持,皆源于成员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

    团队·凝聚他们情感

    “在协会的三年,收获的不仅是一沓沓证书,而是创新实践经验的累积,更是我们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姚延青会长在离任换届大会上如是说。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科技创新是一条坎坷的路,需要相互帮助互相鼓励。因为学业任务,暑期成了协会成员主要工作时间。几十个人聚在一起,写文案、搞设计、做模型、调程序、练模拟……,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分工忙碌着。一到黄昏倾巢出动去操场开展航模飞行,夕阳落山又浩浩荡荡向着食堂进军,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即便因观点分歧有相互争论,但彼此间有着绝对的信任,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在为作品创新而付出。大家一起品味着深夜调试的困惑,一起为模型飞翔的成功而喜悦。

    未来·砥砺他们探寻

    六年的砥砺奋进,团队拥有了熟悉机械设计、电路设计、运动仿真、结构分析、专利撰写等各方面的专项人才,创新了会员招聘机制,完善了竞赛组队协调办法,形成了协会内部项目前期动员、过程跟进、结果总结的运行制度。协会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只是团队过去成绩的证明。未来,还需要协会成员去探寻、去追求。即使不清楚未来的征途中会有怎样的艰难险阻,协会成员们都会秉承团队的优良传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一路披荆斩棘。

 

(撰稿、核稿:航模协会 姚延青、教务处 王开松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上一条:播下“助人为乐”的种子——记校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提名奖获得者米乃瓦尔•阿卜莱孜 下一条:久病床前出孝子 言传身教树标杆——记校第四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李子煊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