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实验室简介 > 实验室概况

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煤矿采动灾害防控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主动融入“能源革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立足两淮、辐射全国,为煤炭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理论、技术、装备和智库支撑。

实验室在2002年获批的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建设。2018年11月15日安徽省与科技部联合发文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积约2.5万平方米(国内矿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面积最大),拥有大型贵重仪器设备46台(套),总价1.5亿元,初步建成仿工程复杂物理场煤岩力学演化特性实验系统、动静荷载下气固耦合煤岩冲击动力学特性实验系统、含瓦斯煤岩损伤、破坏微细观全时演化监测系统、深部工程支护体性能检测系统、三维立体相似材料模拟智能实验系统、采动灾害监测信息三维全景显现及实时预警平台6大实验系统。

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袁亮院士、康红普院士、王国法院士和冯夏庭院士等任委员,实验室主任为郭永存教授。实验室采用PI团队的运行机制,组建以杨本才教授(美国)、薛生教授(澳大利亚)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为首席科学家的12个PI团队。拥有研究人员204人,其中院士等全职国家级人才9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4人、正高职称87人、副高职称61人、博士36人;拥有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创新团队、4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6个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实验室先后获得中组部等四部委颁发的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煤炭青年和安徽省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入选2022-2026年煤炭行业科普教育基地。

近5年来,实验室累计主持国家级项目15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校企合同经费4.02亿元、到账经费3.18亿元。发表学术论文946篇(中科院1/2区SCI,中文EI)、出版学术专著33部。授权发明专利513件,含美国、法国、日本等国际发明专利176件,制定标准9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19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3项,牵头安徽省等省部级一等奖10项、煤炭工业等协会一等奖24项。

实验室开创了煤矿智能精准开采理论与技术,成功将麻地梁煤矿指导建设为国家首个5G智慧矿山示范基地;研制了全球唯一大型真三维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实验系统,成功再现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提出了采掘工作面围岩“应力壳”理论,将矿压理论拓展到三维理论体系;研发了煤矸高效光电智能分选技术与装备,开启了煤炭智能洗选的技术革命,相关装备参加了安徽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示。

实验室积极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先后承担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近10项,提交咨询报告与建议30余项,被国务院部委及辽宁、山西、福建等省采纳实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深入百余对矿井开展安全咨询评估工作,培训工程技术人员18500余人次。主编《辞海》(第七版)采矿分科编纂,助推矿业知识普及。牵头发起成立“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承办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2次,先后70余位两院院士、近万名人员参会,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实验室将紧密围绕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系统开展深部煤岩体采动力学响应、深部开采多场耦合灾变机理和煤矿深部采动灾害防控三个方向的研究。紧跟新时代,适应新形势,贯彻新理念,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区域第一、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深部煤矿采动灾害灾变机理和防控技术及装备研究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