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和内涵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把深化创新创业改革作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完善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制,引导师生自觉促进各种创新创业条件资源建设,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扎实基础和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目标
2016年起,全面启动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方案实施和创业就业联动方面取得初步进展;到2018年,较大范围地实现创新创业机制、创新创业基地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协同发展,整体创新创业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到2020年,逐步建立面向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以“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培育孵化、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师生显著增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成效明显增强,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技支撑和应用技术服务。
通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课程结构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实践育人资源条件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和学生创业指导等方面产生较多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收益。
结合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学校教师的创业指导和协同攻关,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二级院(系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产生10-20项创业成果和产品。
建设一定数量的省、市和校级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构筑一批校内外合作的研发型应用基地,增设一批开放、竞争和高效的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多元化的创新服务体系。
依靠内引外联,打造数量适中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和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校内科研机构形成结构、功能和能力科学合理的团队,实施较多的省、市科研项目和与企事业单位对接的合作课题,在3-5个学科方向上产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三、组织与领导
(一)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校领导(教学、科研外事、团委、学工、就业指导)担任副组长,党政办、教务处、科研外事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等主要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师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审批立项、资金安排、监督检查和成果鉴定等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科研外事处,负责计划的日常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项评审、项目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各行政教辅部门做好与科研外事处的配合工作。
(二)各院(系部)成立“创新创业计划指导小组”,积极做好本单位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申报指导和推荐工作。各院(系部)安排专人负责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落实项目初审、材料汇总、档案管理、中期检查、后期结项等具体事宜,做好与科研外事处及其他行政教辅部门的联络工作。
四、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的基本内容“围绕一个主题方向、把握四个关键举措、实施八大项目工程”进行制定。
(一)一个主题方向
依据科技融合的基本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办学特色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打造人才团队,构筑双创平台,提升创造能力。
(二)四个关键举措
1.顶层规划设计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工作,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新创业的重大举措,更是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我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学校要做好创新创业工作的顶层规划设计,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十三五”规划的整体设计布局,对学校创新创业活动做好战略部署。各院(系部)各学科专业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优化,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课程结构体系及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各专业的特色,提出优质建议,各职能、服务部门结合具体业务范围,做好对学校全局规划方案的细化和落实工作。
2.资源平台建设
通过全局性的调查研究,充分发挥现有创新创业平台的作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部门整合校内各院(系部)实验(实训)管理中心设备仪器,为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和科研开发提供开放性服务,加强各院(系部)大型、共性、通用和关键科学仪器装置的共享使用,促进学校、各院(系部)科研机构资源的协同合作,积极拓展外联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役装备的使用空间,有选择性地购置必要的实验室设备,鼓励各院(系部)主动引进外部资源在校合作共建资源平台。在加强校内双创资源协同的同时,吸纳利用好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双创资源,促进外部资源协同化,同时把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现实需求转化成大学生和学校教师创新创业的项目。
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推荐选拔工作,依托各院(系部)成立院(系部)创新创业中心,建立起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信息库,以达到充分发挥教师尤其是具有丰富科研和技术开发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积极推进协同育人,结合校内教师、社会上专业讲师和企业成功人士导师的三重作用,对学生创业进行理念、精神、程序、规章、技能和实践的辅导帮助。在现有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平台、教授博士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特色实验室等各类平台的基础上,从学校层面上充分论证,搭建面向学校重点学科优势专业先进技术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及各类学科、科技竞赛提供实践锻炼的通用平台。
3.运行管理制度
加快修订学籍管理制度或者出台相关补充规定,允许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休学到双创综合体创新创业或者自己创业,实现放宽修业年限、简化审批程序,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选择。
设置合理规范的创新创业学分,实行累积与转换制度,实施学分互认。允许将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国家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成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试验等科技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立起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和考核结果动态化的学业考核体系。完善学校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加大开放程度,提高设备利用率,采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保证学生使用便捷、实验室运行安全和教师指导有成效。
4.系统集成联动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是带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当前高等学校存在着的共性问题和障碍是一种有力的挑战。该项工作不是针对少数学生和部分教师的改良性转变和补强式提高,而是对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系统和管理运行模式的深刻变革,解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存在的薄弱环节,纠正学校教师创新实践、创业经历和社会联系的欠缺问题,需要学校全方位改革、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形成常态化的机制,责权分明,纳入对各级各类组织、部门的督导考核和评估体系中。
(三)八大项目工程
1.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工程
努力营造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提升师生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关注度。邀请科技专家、知名学者、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创新创业讲堂讲座。通过宣讲解读创新创业形势、讲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等形式,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意识,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拓展创业就业途径。
精心选树创新创业典型,大力宣传师生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学生激励机制,在学生先进评选中积极选树和推广在创新创业领域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典型,并通过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发挥创新创业典型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力度,将双创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师生投身于双创实践。
2.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引领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确保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是探讨以创新创业带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要以学校层面启动校级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研究,以项目开题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进而带动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建设工程
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提升和创业师资培训计划,开展专业课教师双创素质培训,提高整体教师队伍双创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指导水平。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教育教研机构,配齐配强创业指导专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实现就业创业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
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积极落实高校学生创业培训政策,构建多元化的双创教育培训体系,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要求,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同时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
4.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现有各院(系部)实验(实训)管理中心、各类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教授博士工作室等各类平台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专业训练实验室及科研机构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院(系部)以重点核心专业为切入点,搭建院(系部)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构筑各专业学生专门技术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各院(系部)可以充分利用和依托产学研合作基地、专业实验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等现有外部条件,建设符合本单位专业特点和大学生需求的双创实践示范基地。
办好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入驻的创业者提供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初创项目提供实验室、政策扶持、专家指导、专业导师指导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逐步形成孵化园的学科专业特色;用好孵化基金,对接相关行业企业,使其成为培养创业能力,营造创业氛围的重要载体。积极加强与省内外著名孵化器的联系,帮助创业企业做大做强,为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支持。力争三至五年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成省级创业孵化园。
5.学科、科技竞赛训练驱动工程
各院(系部)要充分利用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各级科技竞赛备赛的驱动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加报名参赛和参加项目的大学生数量。各院(系部)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打造本单位独具特色的竞赛参赛项目,学校继续支持和奖励参赛和获奖队伍(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各院(系部)要努力提升竞赛项目数量、受益面和获奖数。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形成“萌芽—选拔—挖掘—孵化—培育”工作链条,推动大赛项目向创业园区转移和创办企业转化,以创业带动学生就业。
6.科研、技术开发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工程
各院(系部)积极推动科研工作进度,明确科研方向定位,整合科研资源,构建科研骨干队伍,形成良好的科研管理机制,推动院(系部)科研团队与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科研合作,加强协同创新,支持在岗教师参与对口行业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和项目服务,建立与相关企业长期的技术合作与服务关系,协同促进行业企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发展。
通过职能部门的调查摸底,掌握学校教师科研资源能力和科技成果情况,通过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有效联系,对接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企业技术难题招标,解决企业技术应用的共性和专门问题。
学校设有现代机械自动化工程研制中心、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健康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等10个自然科学研究所,中原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临空经济研究所2个社会科学研究所,充分发挥学校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激励机构负责人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研发工作,取得研发成果,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对科研机构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动态化管理模式,为产生标志性、实效性科技成果和产品提供优质服务。落实学校对于科研机构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每个自然科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分别提供资金支持30万元和10万元。学校要求每个研究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论文、论著、课题、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方面有大的突破,各研究所要紧密联系企业,解决企业难题,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争取产生一定数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实现省市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在学校的具体化。积极推动校政、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承担学术前沿研究和国家科技战略任务,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需求,加快学校教师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功能,立足实际,加大力度培育特色领域和方向,打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康复养老、城乡建设等4个特色专业集群,以推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依靠科研使学校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促进和支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国民办高校前列。
7.双创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工程
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待遇报酬等方面给予激励。
遴选一批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创新创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熟悉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法规,愿意并有能力和时间帮助或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员,将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实践等工作业绩纳入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鼓励教师依托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校教师离岗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保留校内编制、身份人事关系,档案,职务职称正常晋升。加快完善学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和带领学生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8.创新创业政策及保障工程
学校全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并逐年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除了创业基金外,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竞赛、各院(系部)实验(实训)管理中心的开放实验室等也给予资金支持。
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导师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和企业科技人才到学校兼职创业导师,指导创新创业工作。
酝酿成立双创工作办公室,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创业学生的救助扶持和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创业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建立“学校引导资金—社会公益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的接力资金扶持机制,多渠道资金支持,引入专业的创业投资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支持。
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提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实施意见》和省市关于鼓励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措施,一方面鼓励和提倡学校教师在职创业、到企业兼职或短期到企业工作,并提供优惠的相关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对技术成果和科研项目创业给予科研经费配套支持,同时依据有关文件规定,对于在职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转让的净收入的70%以上,作为资金支持和激励机制的体现,可以奖励给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