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 | 风过北岭 水满墨池——写在肇庆学院建校50周年之际
分享到

  眼底翰墨水,胸中西江月。

  50载云卷云舒,春华秋实;50载东风桃李,巨木成林。肇庆学院迎来建校50周年的日子!


肇庆学院校区。受访单位供图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肇庆学院内艳阳朗照,满目光明。出自《周易》《墨子·耕柱》《礼记·中庸》的校训“厚德明智,博学力行”八枚金字,闪闪放光。

  风过北岭,水满墨池;弦歌五秩,砚园正茂。越世纪风雨,度半百春秋,莘莘学子以鸿鹄之志建功立业,用凌云之笔抒写着肇庆学院人的辉煌史诗。

  羚峡潮涌,英彦蔚起;大江东流,教泽绵长。

  回首50载,肇庆学院历经广东教育行政学院西迁和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创设的开源之举,肇庆师范专科学校成立的发轫之功,西江大学、肇庆教育学院两脉齐流的并进之荣,新世纪元年合并组建肇庆学院的升本之盛,从一所专科层次的师范院校发展成为一所本科层次的综合性大学,为社会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专业人才。

  岁月峥嵘,筚路蓝缕。追溯办学历史,风雨飘摇的1970年是起点。广东教育行政学院“下放”当时的肇庆地区新兴县高村,改名为肇庆地区师范学校。20天搬迁完,五年输送了1000多名中学教师。

  长达半世纪的育英才、栽栋梁的序幕由此拉开!

  1975年6月,肇庆地区师范学校改名为肇庆地区五七师范学院。教学工作一度陷入混乱,全校教职工披星戴月,共克时艰。

  1977年8月,肇庆地区五七师范学院改办为肇庆师范专科学校,实行由省和肇庆地区双重领导。

  1978年3月,肇庆师范专科学校在全国统一恢复高考之后首批招收256名新生入学。学校坚持师范本色,成为肇庆普通教育的“母机”和中学教师的“摇篮”。

  1985年11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肇庆地区行政公署成立西江大学。

  1986年4月2日,西江大学成立大会隆重举行。西江大学和肇庆师范专科学校两牌并挂,一套班子运行。

  1990年,西江大学设立基建科,以文明校园、花园式校园开展建设,校园面貌大大改观。

  同时,在省内颇有影响力的肇庆教育学院与西江大学两相辉映,齐头并进。时光荏苒,斗转星移。2000年,历经30载探索与积淀,终于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获全票通过升格为本科肇庆学院。西江大学、肇庆教育学院合并成肇庆学院。

  这在肇庆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学校从此在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的新世纪大潮中,奋楫争流,御风猛进。

  踵事增华,惠兰馨香。20年来,从升本之初“一体两翼”的办学定位,到三次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肇庆学院不断完善深化改革,鼎新发展。

  十年弹指一挥间。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从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迅速迈进,肇庆学院的办学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2014年,学校在升本以来历年奋斗成果的基础上,出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推进申硕工程实施意见》,凝炼特色,提高质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申硕夯实基础。

  水到渠成,实至名归。2017年6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下发了通知,肇庆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该校办学水平迈向更高层次的重要标志。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截止至2019年,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生师比为16.79:1,具有正高职称130多人,副高职称300多人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0多人,占专任教师队伍超三成。

  校园面积扩至1200多亩,以“笔、墨、纸、砚”四大元素打造砚园文化,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服务地方能力亦与日俱增。除开展合作办学,与广州大学、肇庆市政府签署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协议外,还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共派出500多人次教授博士服务肇庆企业300多家,完成100余篇政府和企业决策咨询报告。组织百名博士教授上山下乡,实现111条省定贫困村科技扶贫全覆盖。建立起汽车学院、大数据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产业学院,对地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愈发凸现。

  风雨半世纪,霁彩期来年。肇庆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高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围绕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战略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层次、扩容量,调结构、强特色,提质量、增效益,做优新师范,做强新工科,提升新文科,发展新农科,加快建成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砚园人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相偕行,奋发图强,淬砺致臻,昂首新时代,续写新辉煌!




粤ICP备05008891号 © 肇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