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创新强校东风 掀改革发展热潮
分享到

  引言:岁末年初,在“创新强校工程”年度自评工作即将展开之际,省教育厅传来喜讯,我校共有24个项目获得2014年度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及重大项目与成果培育计划立项。对于正在以“创新强校工程”为引领,全面加快改革发展的肇庆学院来说,这如同一场下得非常及时的春雨。回顾过去的一年,我校“创新强校工程”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让我们看到前进的困难,更看到前方的美好。

 

 

  2014年年初,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作出一个决定,从即时起,实施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

  由此,在全国高校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之际,极具广东特色的“创新强校工程”横空出世。

  按照两厅的谋划,实施这项工程的总体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高校内涵发展的障碍,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

  从“创新强校工程”的目标来看,它着眼于对大学综合实力的整体促进,这与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来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精神一脉相承。

 

 

  两厅的部署,随即在我校落地。在去年9月举行的第三次党代会上,“创新强校工程”被写进党代会报告,被赋予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历史重任。报告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推进协同创新,全面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凝心聚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

  这就是说,“创新强校工程”,成为我校贯彻两厅部署,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核心抓手、重要着力点。

  在肇庆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总能掀起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这次,学校也要借“创新强校工程”这股东风,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这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

 

 

  其实,在党代会召开之前,为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学校就结合办学实际,制定了一份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表示,要围绕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以及肇庆市“两区引领两化”的战略目标,突出人才培养在“创新强校工程”中的中心地位;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校企合作,建设与行业和企业协同育人的创新平台,提升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

  就这样,这份内容简洁的方案,明确了我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体系。

  以“创新强校工程”的名义,学校开始了新的耕耘。

 

 

  目标一旦确定,工作便有方向,有动力,并且很快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当第一次站到全省的平台上,一考核,一比较,我们发现在“创新强校工程”工作中自己的差距——我们在同类院校的排名中靠后,我们很多不应失分的指标都失分了。

  对于对未来满怀豪情的全体师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如何面对失败的教训?

  那就是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全力推动“创新强校工程”迎头赶上。全校上下对此迅速达成共识。

  党政一条心,师生一个意。

  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推进会,把全体师生的目光聚焦“创新强校工程”上来。校领导班子、“创新强校工程”领导小组、各学科专业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还有各路专家学者,还有教师学生代表,大家坐到一起,共同研究对策,启发思路,燃点热情,鼓起干劲。

  挫折,激发了我们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奋起的勇气和斗志。

 

 

  学校随即在“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意见。这个意见不但更加吃透上级文件精神,而且更加接地气,具有肇庆学院的特质。它最触动人心的,是为学校设定的工作目标。

  “要建立推进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机制和责任共担的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创新强校工程取得成效,在重大平台和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性进展。”

  “到2016年底,获得省级重大平台和基地5个左右,其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培育)2-3个,协同育人平台2-3个。建设10个左右的校级重大平台和基地,其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3-5个,协同育人平台5-7个。”

  “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构建起“4+3+5”的学科建设格局,形成以专业链群为标志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广东省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获批专业硕士授权单位。”

  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目标,特别是关于提升办学层次的描述,全校师生无不感受到学校发展的亮丽前景。

 

 

  在具体的工作目标的引领和驱动下,学校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各单位、各部门不再像之前那样,推扯,等待,而是承担,出击。

  各单位、各部门不再像之前那样,单兵作战,自给自足,而是团队协同,相互合作。

  一种新的工作格局、工作方式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工作状态、工作氛围逐步呈现。

  这就是——

  通过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学校发展的总体框架。

  完善创新强校制度体系,建立重点工程有效推进的制度保障。

  通过项目牵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实施“创新强院”的主体性。

  以创新强校工程统领学校发展,切实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一系列的新思路、新做法,推动着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六个方面的工作。

  凭着六位一体的整体推进,我校翻开了“创新强校工程”的新一页。

 

 

  一转眼,学期末到了,“创新强校工程”新一轮的评比和考核很快又将开始。

  这时候,省教育厅传来重大喜讯,我校共有24个项目获得2014年度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及重大项目与成果培育计划立项。

  这24个项目,包括3个省级重大项目立项,1个省级重点提升平台,12个省级特色创新项目,8个省级青年创新人才项目。这几种类型的项目数量,大多居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这就表明,我们的“创新强校工程”打了一个翻身仗。

  这是对学校知耻后勇、力挽狂澜的回报,是对学校重整旗鼓、后来居上的证明。

  在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及重大项目与成果培育计划中获得如此成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一方面可以汇聚资源,促进建设,另一方面更可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

  从根本上说,后者相比于前者更为重要。它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全体师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我校就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为“创新强校工程”迎来一个接一个的丰收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

  如今,2015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正在走进春天。

  此时此刻,我们仿佛获得召唤:2015年,我们要继续努力,全力推进“创新强校工程”,让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的梦想早日实现!(宣传部)


粤ICP备05008891号 © 肇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