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改制转型下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二、项目意义
如何在我校“以外语外贸类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培养复合型涉外应用人才为主要特色”的发展背景下,调整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以期更好地提高外语人才,特别是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真正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我校大学语文教师最应思考的问题。
三、现状分析
从近年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状况看,存在高层重视,底层忽视;专家重视,学生轻视;目标先进,教法落后等问题。而从大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都有所下降,特别是传统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下降更为明显。其具体表现:
1.高层重视,底层忽视。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这场语文教育改革大讨论产生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小学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实行的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造成了中学生母语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比较低下,这一问题到大学教育的高端阶段直接反映出来。语文教育再也不仅仅是一门课程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它事关民族母语文化的传承,事关学生人文素质和民族文化认同情感的培养,涉及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背景,2006年3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大学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开设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中国语文课程,对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以国家规划的形式提出并加以强调,这在我国文化史上恐怕还是第一次,这一强调至少说明了长期以来大学母语文化教育以及大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低下的问题已经在战略层面上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和关注。但可惜的是,在全国高校中,真正将大学语文列入公共必修课的却少之又少。与外语教学相比,大学语文的地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2.专家重视,学生轻视。近年来,有关在高等院校中加强大学语》课程的设置,得到了全国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重视。钱理群、丁帆、夏中义等人先后在不同场合强调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但与此相对,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普遍在重视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同时对语文缺乏热情。对自身人文修养的缺失和语文能力的低下缺乏应有的认识。我校今后将大力推行国际化办学,不论是培养专门的外语人才还是涉外复合型人才,都需要扎实的母语基础。作为一所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决定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必须有一定的文学欣赏和文学写作能力。我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把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兼及语文能力提升作为课程目标。
3.目标“先进”,教法落后。当前高校竞争异常激烈,培养怎样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每个高校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大学语文在此背景下,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往往十分“先进”,但许多高校在教法上却相当落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上是沿袭了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纯文学的、封闭的,教学方式老化单一。有人将大学语文称为“高四语文”,我们大学语文课只是中学语文的重复,其水平甚至还不如中学语文老师水平高,语文教学的大学层次根本没有得到体现。可以这么认为,按照有些学生的说法,这种教学内容单一有限、教学方式方法较为陈旧的现状可能是造成许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没有胃口的主要原因,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必须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探索在改制转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四、具体改革内容和改革目标
今后我校着力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专门的外语人才;一类是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根据这两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也将区别对待。
1.面向“专门的外语人才”的大学语文
由于“专门的外语人才”今后写作主要以外语为主,因此大学语文将着力培养其人文素质。大学语文由于课时数有限,如果按以往单篇讲解的话,一个学期下来只能上18篇左右的文学作品。面向“专门的外语人才”的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精神提升。通过文、史、哲、艺等文学文化名著的导学与研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拓展阅读面,系统和梳理已学知识,获得创造性研究和思考的能力。正如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的那样:“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表述说明,大学语文教育侧重于人文素质培养这一目标。具体做法是:
(1)将以导学为本位,确立“主题式专题导读”教学模式。今天的学校教育正走向学生本位,这就要求老师做引领者,做导游员,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引领学生读名著,读经典,进而达到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教师教学讲解时,不要找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但可以提出来,与学生探讨,目的是影响学生形成多侧面、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为了让学生有的放矢,我们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导读教学。例如,以“爱情”、“人生”等主题词来引领学生读名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要彻底贯彻这一教学模式,必须将课内的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时间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文学社团、开展文学讲座、编辑文学刊物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创立各种文学社团,组织学生进行中外文学比较批评,提高文学修养。根据我校的特点,可以根据语种的不同,设立各种文学社团,并加强社团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通过主题的设定,让英语社团、日语社团、西班牙语社团等成员,分别根据主题将本语种中的相关文学名著与中国文学中名著进行比较研究。然后,将成果交流、学习,并进行评比。这一活动可以既可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又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文学素养。
2.面向“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大学语文
对于涉外文秘、涉外文化管理、涉外导游、涉外商务谈判人才等“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我们将根据其培养目标,在大学语文教学时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兼及语文能力提升作为课程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上做到如下改革:
(1)文学文化名著导读与文本精讲相结合。此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人文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进行导读,而且要进行文本精讲。在进行文本精讲时,我们特别要注意交叉学科的融合、运用,这也一直是本项目负责人长期教学实践的体验。我们在讲解文学作品时,为区别与中学语文教学,应将文学的分析与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相结合。例如,从文化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可能全面地了向学生介绍作品所蕴涵的文化意味。中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习惯有一个标准答案,进入大学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作品多种文化意味,并勇于提出自己的个人观点。例如,当前学界对《水浒传》中“招安”的理解有几十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在介绍这些不同的观点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是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氛围、文化思潮作一详细的介绍,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思想。例如,我们在讲解明代戏曲《牡丹亭》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春梦”,甚至取笑她的“思春”情怀。因此,我们就应该在给学生介绍明清时期的早婚习俗、程朱理学对明代妇女的极度控制、作者的浪漫主义思想,等等,使学生既能了解文学作品,又能理解作品思想。
(2)文学写作与应用文写作相结合。作为复合型人才,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语文写作能力,这一能力,既包括一定的文学写作能力,也包括应用文的写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应用文写作更重要些。在教学中,应根据各人才的特点,有选择地突出写作教学的重点,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第一线,去企业、公司学习写作。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改变目前本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按照我校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认为,必须优化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组织,进一步凸现特色教学,特别是按照学生培养模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真正适应我校的改制转型。当前拟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因“人”设教。根据学校培养模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专门的外语人才”,将着力培养其人文素质。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大学语文单篇讲解的教学模式,以导学为本位,确立“主题式专题导读”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根据我校外国语学院的特点,创立各种文学社团,组织学生进行中外文学比较批评,提高文学修养。对“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兼及语文能力提升作为课程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将文学文化名著导读与文本精讲相结合;文学写作与应用文写作相结合,尽快适应学校的改制转型。
2.因“材”施教。大学语文面向的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学生普遍对文学作品缺乏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大学语文涉及的作品多,针对不同的作品,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古代文学作品应尽可能避免上成古代汉语课,应侧重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的挖掘,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感悟作品中的艺术美。现当代作品则应向学生多介绍文学团体、文学流派的创作特色,掌握每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外国文学作品则应结合学生的外语语种,有目的地培养其分析作品的能力。要注意交叉学科的融合、运用,将文学的分析与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相结合。
六、教学改革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我校自1994年挂靠浙江师范大学招收本科学生以来,一直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且该课早在2006年就已通过学校课程建设的检查,2010年3月又已通过院级精品课程的终期检查,目前正积极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在多年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此外,本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且教学效果突出,先后获得过校级教学优秀二等奖和教坛新秀的称号。且我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可以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本项目负责人现已完成厅级课题三个,院级课题三个,具有一定完成项目的能力。
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自1994年开始挂靠浙江师范大学招收本科学生以来,大学语文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成功讲授。其间,积累了丰富的中文本科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资源能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或平台。目前,我校的改制已经成功,转型也在逐步启动。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本教改课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且当前学校正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这为本项目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