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曾来海,男,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我校中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传媒史论、传媒与社会发展、新媒体与社会。
机缘巧合中的热爱与投入
曾来海老师与新闻学结下不解之缘始于偶然的缘分。曾老师本科期间修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天,他在学校图书馆翻阅书籍时,读到新闻理论的内容,瞬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是从那时起,把新闻学作为未来学术研究方向的想法在他心中落地生根。此后,他以梦为马,用满腔热血诠释了他对新闻学的热爱与坚持。
“1996年的时候,新闻学算得上是‘稀有且前沿’的专业,在旁人看来学这个专业是一种很时髦的选择。”回忆起当初所做的抉择,曾老师记忆犹新。“当得知新闻界负有盛名的方晓红教授的研究方向与我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时,我便决定抓住契机,在南京师范大学跟随名师继续深造,攻读博士。”
读书期间,沉浸于理论研究的同时,曾来海老师也不忘从实践中汲取养分。“报社、电视台我都待过。跟着老师去实地采访、拍照、写稿,这些我都干过。”在他看来,通过新闻实践不仅能消化课堂所学,还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与体验,深度新闻报道能让人切身感受到新闻传播的力量。“媒体是务实性极强的工具。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推动着社会进步,在思想和精神上也启迪和浸润着我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力量”。
来到浙外后,曾老师一直专注于公益基础研究,以科研力量服务浙江开放强省,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在决策咨询、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他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媒体对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的精准扶贫模式及效果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晚清民国时期报业管理思想专题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国时期传媒经济的理论研究》、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新闻媒体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大众传媒风险传播的失误及其防范》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厅级科研项目。他关于大众传媒与弱势群体关系、风险传播的研究为社会学、传播学、法学、图书情报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参考。在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曾来海老师也注重将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内容中,以体现前沿性。
授业解惑中的务实与精进
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曾来海老师全力投身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毫无保留地将自身所学、所研倾注于人才培养。在浙外,曾老师主要教授《中外新闻传播史》《新媒体经营与管理》《新媒体概论》等课程。
在教学中,曾老师始终围绕“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秉持“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将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引领学生以知促行。课堂上,他善于将时政热点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课上,曾老师会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撰写读书笔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下,他常带着学生一起去实地采写,让学生提交采访稿件,并逐一批阅、反馈给学生。曾老师的课对于学生来说像是一种享受,更像是一场采风的奇妙之旅。
于曾老师的学生而言,最有趣的专业实践莫过于“模拟新闻发布会”活动。主持人、新闻发言人、记者、摄影师......每个人扮演着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各展其能。参与的学生纷纷表示,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新闻媒体工作的魅力。
与学生相处时的真诚与耐心
在曾老师看来,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教学相长,互相激发。不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其实也是屏蔽了另外一种丰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施教者,同时也是受教者,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施教者。师与生之间其实都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给予的关系。
学生眼中的曾来海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总能够做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回音”;讲课时的他语言平实严谨,却不失幽默风趣,寓教于乐中将知识娓娓道来;生活中的他是个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兄长,班上的学生都喜欢来找他“指点迷津”。
曾老师常教导学生,“学业中不可能没有压力,但首先不能畏惧它。你可以通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运动,来转移注意力,久而久之压力便会慢慢消散。”他还以自己坚持跑步的例子来告诉学生,持之以恒的运动可以磨练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精气神好了,学习才会更有劲。
课余的曾老师也热衷于参加学生活动,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新生辩论赛等场合时常能看见他满怀笑意的眼神;在他的办公室里,经常坐满了前来找他聊天的学生。曾老师说自己不善言辞,却在点点滴滴里,润物无声地关心着学生们。
在采访的最后,曾老师期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学们能够勤读万卷书,勇行万里路。在“读万卷书”中涵养才气,做新媒体传播的求知者;在“行万里路”中增长见识,做新媒体传播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