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领导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浙外在这场战“疫”中,充分彰显了“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的成效,浙外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饱含家国情怀,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积极融入到疫情防控的实际工作中去,在疫情防控一线践行初心和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贡献浙外力量,展现了浙外人的使命与担当。
学校推出“浙外故事”之思政案例集,讲述浙外以疫情为教材,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打造“抗疫金课”,培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我国能在短期内遏制疫情并取得胜利,背后支撑着我们坚守到底的伟大精神力量正是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课堂上,中文学院齐钢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授精神文化在抗疫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疫情大考中,浙外教师坚守课堂主阵地,以抗击疫情中彰显的中华文化自信为契机,积极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图为教师课堂教学素材
疫情期间,世界各国援助中国及中国援助他国的物资标语在网上引起一阵热议。在介绍中外文化关系史时,齐老师第一时间将这些素材分享给同学们,并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等诗句为例展开介绍,进而引出中国与日本、朝鲜(韩)的友谊源远流长, 文化交流由来已久。
在阐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点及其后世影响时,他以我国政府与部分西方国家政府针对疫情采取的不同举措为例,引导学生透过不同政治现象看到背后的文化基因差异。他认为,中国文化主张以人为本,正是这种优良的文化传统,使得疫情暴发时政府首选百姓生命安全第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为出西方文化对个人精神和竞争意识较为重视,中国文化里更注重群体、社会、和谐,更重‘情’和‘义’”;“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文化起源不同,发展文化的人也不同。我们应以宽广的胸襟看待世界各民族文化,弘扬精华,抛弃糟粕。”...... 课程群里,同学们热烈讨论着课堂内容。
图为学生课堂讨论中外文化之差异
齐老师表示,将疫情融入中外文化交流课堂,能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拓展国际视野,以跨文化的眼光,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世界性地位和民族性特色,从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国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坚定信心。
像齐老师一样,在浙外的云端课堂,多位老师主动将疫情防控素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思考抗疫彰显出的文化力量。
“这场举国上下奋战疫情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所展现出来的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巍蓉老师在“云课堂”与同学们分享抗疫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图为毛老师在直播教学
结合国内外疫情的发展形势及新国史国情教育,在教学安排上,毛老师针对非外语专业和外语专业的学生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的专题教学项目,带领学生围绕疫情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分享研讨成果。
在探讨“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话题时,她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契入点回望历史,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武汉人民为何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作出如此巨大牺牲:“历史铸就了武汉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精神在本次抗疫斗争中再次得到升华,武汉人民一直在用实践坚守着对祖国文化的高度自信。”
“对外语专业学生而言,我希望他们能以语言对象国作为此次合作学习的研究对象,学会用历史思维去分析古今中外疫情史,认识到各国国情不同,政治文化有差异,深刻领悟到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在抗疫过程中彰显的强大精神力量,切身感受到中国文化魅力所在,从而增强其文化自信心。”毛老师说。
这样的分享研讨课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大家纷纷表示,这种合作完成专题学习的上课方式充满新鲜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的认识,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的强大凝聚力。
图为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讨论
疫情是灾难,也是教育良机。东语学院刘彬老师在教授《阿拉伯时事导读》课时,就在思考如何结合全球疫情这一背景加强学生的命运共同体观念,指导学生用外语准确表达中国故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文化的魅力,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之于世界的意义。
课上,刘老师选取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互帮互助的系列新闻报道作为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结合文化背景掌握阿语表达。在介绍到“阿拉伯媒体对于中国的投桃报李表示肯定,赞扬中国是一个感恩图报、礼尚往来的礼仪之邦”时,他由此引申出中国文化是崇礼尚德、对等互惠、天下一家的文化,这一文化精神得到了国际认可。
在介绍中国政府抗疫措施和中国抗击疫情成功经验的报道中,阿拉伯媒体认为危机意识、果断决策及人民的通力配合起了关键作用。对此,刘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思考:“全国人民上下齐心,全力以赴应对疫情,这种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气度与神韵的集中体现。”
图为教师课堂教学
“希望同学们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