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
作者:档案馆时间:2005-08-03

钱穆,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1895年生于江苏无锡县,1901年入私塾。至1910年的10年私塾古文教育,使少年钱穆大量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献典籍。1912年至1922年,先后被三兼小学、荡口镇私立鸿模学校、梅村镇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等小学等聘为教师。

1922年,钱穆先生应聘南下到厦门集美学校任教。1923年秋,到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任中文教师,教授文字学、论语、孟子,国学概论,撰成讲义《论语要略》、《孟子要略》。1927年秋,转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讲授《国学概论》,继续编撰在第三师范时未完的《国学概论》讲义,1928年,《国学概论》书成,1931年,由吕思勉先生介绍,此书由商务印书馆付梓出版。《国学概论》是钱穆先生早年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代表作。

1930年,由顾颉刚先生推荐,钱穆先生到燕京大学任中文讲师。顾颉刚先生请其为《燕京学报》撰文。遂将前撰《刘向刘歆王莽年谱》交顾先生,顾颉刚先生在刊发时将文章名改为《刘向歆父子年谱》。该文是钱穆先生轰动学术界的成名作,是一篇解决晚清道、咸以来经学上今古文之争,破今古文门户之见的力作。

1931年夏,钱穆先生得北京大学聘书,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副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秦汉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并在清华大学兼课。不久升为教授。1934年,又兼燕京与北平师范大学课程的教授。1937年,完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是钱穆先生继《先秦诸子系年》的第二部巨著,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此书一反言清学不及宋学之陈说,指出清代学术渊源于宋学。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钱穆先生南下参加联大任教。1938年迁昆明后,随文学院赴蒙自,后又复迁昆明,借得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一别墅。因战时颠沛流离,图书无多,因此将随身携带的中国通史笔记重加整理,1939年,全稿杀青,书名《国史大纲》,这是钱穆先生的第三部巨著。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等迁滇学校陆续返回原地,钱穆先生也离开昆明东归苏州。1946年,社会贤达于乃义先生欲筹建“私立五华学院”,通过李埏先生,敦请钱穆先生来昆讲学,云南大学文史系主任方国瑜先生听说,也托李埏先生敦请。最后,决定由两校合聘。1946年,钱穆先生抵昆,同时还代云南大学、五华学院聘请了李源澄、诸祖秋等先生来任教,不久也先后抵达。加上原已留昆的刘文典、罗庸等先生,昆明的学术空气为之一振。

钱穆先生在云南大学期间主要讲授“中国文化史”。钱穆先生虽是蜚声史坛的卓越的史学家。同时还为人师表,是一位好老师。据李埏先生讲,钱穆先生对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李埏先生随钱穆先生求学的日子里,从未见他缺过一堂课。钱穆先生对教学有教无类,诲人不卷,来拜谒求教者,先生不论知与不知,一样和颜悦色地接待,对一些很浅显的问题,本不必一一解答,但他还是认真地讲清楚,在教学过程中言教身教,教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在云南大学任教1年后,1948年,钱穆先生离开昆明到江南大学任教。1949年,应聘南下广州任教于私立华侨大学。秋,随校迁香港。10月,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0年,到美国耶鲁大学东方研究系讲学,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夏,辞新亚院长职。1967年,迁居台北。1990年8月30日,在平静安详中逝于台北寓所中。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辩,均自成一家之言。在历史研究中,钱穆先生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传统,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很深,闻名海内外。钱穆先生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高度评价。钱穆先生关于中国学术思想史以及其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学者已经并必将继续产生着重大影响。

钱穆先生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朱子新学案》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