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历史沿革
第四章 与时俱进——人文学院的组建与革新(1998-2015)
世纪之交,云南大学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为适应高校发展,云南大学组建人文学院。新组建的人文学院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全方位推进,专业和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坚实的脚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组建人文学院
1993年,为了加快发展,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云南大学校党委做出了努力争取进入“211工程”大学行列的重大决策。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在此期间,云南大学明确了“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聚焦学科建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1997年7月21日,云南大学党委会议研究决定“以中文系、历史系、新闻系(原新闻专业)合并设置人文学院”。11月15日,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立,副校长林超民兼任院长,党委书记张跃,首任中文系主任段炳昌,中文系新闻教研室析出单独设系,成立新闻系,首任系主任为高宁远。
人文学院集中了云大文科的大部分基础学科。2003年,人文学院设有中文系、新闻系、历史系、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系、档案与图书馆系5个系、8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史、民族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文艺学、民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世界史、新闻学、社会学、档案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适应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学院突出综合性和整体性,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如民族学、中国民族史、民族文化学、边疆学等。
第二节 新设文学与新闻学院
2004年,人文学院曾进行短暂切分,原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大学国文与人文素质教学部组建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任其昆,院长段炳昌,副书记罗江文,副院长张宇丹、余建忠,中文系主任黄泽(2004—2005)、王卫东(2005—2006)。
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历史虽短,却是云南大学中文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就在这一时期,中文学科的学位点建设取得新的突破,2006年底,中文系成功申报文艺学博士学位点,这是西南地区除四川和重庆之外的第一个中文学科和文学学科博士点,为云南大学中文学科的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也带动了云南大学新闻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同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获批,云南大学成为云南省第一所中文学科硕士点全覆盖的学校。
第三节 构建学科建设新平台
2005年12月,人文学院再次组建,由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新闻系、公共大学国文与人文素质教学部组成。
1997年至2015年期间,中文系与时俱进,逐步提高生源质量和办学层次,学位点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2001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点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同年“民族文化学”获批云南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2006年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授权、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同年“文艺学”进入云南省重点学科;2008年汉语言文学进入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这是云南省第一个中文学科和文学学科的一级博士学位授权,也是西南地区除四川、重庆之外的第一个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4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获批。此外,2002年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首次设立对外汉语专业。
与此同时,中文系加快科研机构建设,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1997年至2014年间,组建了5个研究中心:1999年6月成立“云南大学西南民族语言研究中心”,2001年5月成立“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2006年6月成立“云南大学云南文学研究所”,2013年11月成立“云南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2014年3月成立“世界华文文学与东南亚南亚文学研究中心”,同年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基地”。新时期的中文系不断构建学科新平台,提升学术影响力。
除了学位点与学科平台建设,新时期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也如火如荼,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特别是在叙事学、古代文论、民俗学、神话学等方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新世纪的人文学院中文系,叙事学建设是一大亮点与特色。以谭君强教授为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叙事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内极具影响力。谭君强教授曾翻译出版国际知名叙事学家米克·巴尔的名著《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并出版《叙述的力量:鲁迅小说叙事研究》《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等论著,其所著《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是新世纪以来集中体现叙事学研究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扛鼎之作。2013年,为支持谭君强教授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云南大学叙事学学科的繁荣,正式成立“云南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谭君强教授任主任。此后,云大叙事学在更高的学术平台上“更上一层楼”。
古代文论研究是云大中文系的传统优势学科。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张国庆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延续张文勋先生开创的学术传统,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张国庆教授关于“中和之美”、云南古代文学理论及《文心雕龙》的研究,成绩斐然,令学界瞩目。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2008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张国庆教授是云南省社科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者,该书首次从诗歌美学角度深入研究《诗品》,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世纪的神话学、民间文学研究也在继承中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全国领先、地位重要的一大学科。这与80年代以来李子贤教授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李子贤教授的《东亚视野下的兄妹婚神话与始祖信仰》将神话放到彝、汉民族关系的历史进程以及东亚格局中考察,将对神话的研究建立在云南文化“多元一体、多源一体、多元共生、多元并存的格局”的认知基础上。黄泽教授所著《西南民族节日文化》等学术著作在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相关系列研究拓展了云南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领域,探索出一条云南大学民俗学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