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百年校庆 > 文学院院史 > 正文

云南大学文学院院史 第一部分 第二章 人文荟萃——文法学院的成立与发展(1934-1953)
发布时间:2023-03-02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文学院

第一部分 历史沿革

第二章 人文荟萃——文法学院的成立与发展(1934-1953)

1934年,改省立东陆大学为省立云南大学。同年成立文法学院。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教育的大后方。次年云南大学改为国立,此时的文法学院与西南联大交流密切、鼎力互助,也正是这一时期,文法学院群贤毕至,人文荟萃,名校风采,令人追慕。建国以后,文法学院析分文史系,中文系首次成为独立院系,翻开了历史的崭新一页。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文法学院

一、首设中国文学系

19349月,省立东陆大学在原有文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三院建制的基础上,将教育学院归并于文学院,成立文法学院,邓鸿藩继续任院长。文法学院在成立初期设有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三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尚未单独建系,只是作为通识国文课程为文法学院学生所修习。至1935年,随着师资、生源渐成规模,文法学院正式成立“中国文学系”,次年1月开始招生。

中国文学系设立之初以中国文学、西方文学、哲学、传统小学为主要必修课程,下分文学、文字两组,文学组以词学、诗学、小说等为主要选修课程,文字组则以文字、训诂为主要选修课程。中国文学系的首设标志着省立云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由于当时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紧密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的进一步扩大,1937年中国文学系改组为文史系,下设中国文学与历史两组,首任系主任闻宥。1938年增设外国语文组。这一次机构变更奠定了文法学院文史、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四系并立的格局,同时在机构设置上也形成了文史合并的基本形式。

二、立足西南,辉煌灿烂

1937年云南省政府延聘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担任云南大学校长,1938年七月一日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此时正值全面抗战的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内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彼时的国立云南大学文法学院与西南联大鼎力互助,相得益彰,共同铸造了辉煌灿烂的业绩,云南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也掀开了光彩夺目的历史篇章,可谓人文荟萃,群贤毕至。

1939年,云大文法学院文史系共有中国文学、历史、外国语文三组,院长由著名学者胡小石担任,文史系主任则由著名文学家楚图南担任。两位先生在任期间,文法学院课程精深宏博、中西会通,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以1939年文史系课表为例,就有闻宥的“语言文字学”、吕叔湘的“西洋文学史”、楚图南的“文学概论”、施蛰存的“曲学”、蒋梦麟的“中国文学史”、方国瑜的“目录学”等,大师云集,文风昌盛。这与西南联大在滇期间同云大的紧密联系密切相关。西南联大内迁昆明后,百废待兴,时任国立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曾受聘于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大交往甚密。西南联大迁至昆明初期,熊庆来在校舍等筹备工作上提供了很多帮助,西南联大蒋梦麟、梅贻琦等诸人也一直与云大互助协作。193912月,文法学院文史系教授闻宥和西南联大教授罗庸交换授课,由云南大学教授闻宥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开设“印支语研究”课程,由西南联大教授罗庸在云南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时间为一学年。其后,由于两校教师互借频繁,为规范兼职授课现象,西南联大方面专门制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校外兼课规则》。规则出台后,西南联大教授前往云南大学兼课基本按该规则执行。1940年,文史学院再次向蒋梦麟借聘贺麟为文史系兼任讲师,担任“哲学概论”课讲习。19413月,熊庆来又向西南联大聘请向达为文法学院文史系兼任教授。也正是同年,姜亮夫先生接任胡小石任文法学院新院长。姜亮夫师从清华国学院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吴宓等宗师,是著名的文字学家、音韵学家、文献学家和楚辞学家,其所学之广堪称“宽无涯涘”,姜先生的接任使得文法学院更加欣欣向荣。

  

(图片来源:刘兴育主编《东陆回眸》,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5118页。)

 

1938年到1944年,文法学院自聘和延聘的教授多达近百位,其中就包括赵萝蕤(翻译家、欧美文学专家)、罗常培(语言学家)、袁家骅(语言学家)、闻家驷(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施蛰存(作家、文学史家)、陶光(诗人、学者)、李长之(现代作家、评论家)、游国恩(文学史家)、余冠英(文学史家)、萧涤非(文学史家)、陈铨(剧作家、战国策派代表人物)、方树梅(文献学家)、殷孟伦(语言文字学家)、姚奠中(语言文字学家)、傅懋勣(语言学家)、邢公畹(语言学家)、张光年(诗人)、叶德均(民俗学家)、汤鹤逸(日本文学专家、翻译家)、白小松(文史学家)、冯友兰(哲学史家)、陶秋英(诗人、文史学家)、唐兰(文字学家)、吕叔湘(现代汉语专家)、吴宓(西洋文学家、国学家)、吴晗(文学家、史学家)、徐嘉瑞(文史学家、作家)、刘文典(国学家)等大家,彼时的文法学院大师云集,吸引众多学子报考。据1941722日昆明《中央日报》第3所载“云大本届招生,投考者六百余人,以考文法学院者居多”。由此可见,文法学院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时云大最为知名的院系之一,同时文法学院的成就也映衬着国立云南大学的熠熠生辉,1946年,国立云南大学已跻身于全国名校之列,更是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5所大学之一。

国立云南大学除了在教师聘任上和西南联大交流甚密,在师生活动方面也有诸多合作。1938年始,西南联大知名教授多次受邀至文法学院演讲。193914日,茅盾先生在至公堂发表演讲《抗战文艺的创作与现实》,时任文史系主任楚图南致欢迎辞,校内外人士参与者众多,反响强烈。同年3月、5月,罗文干、闻一多先生先后受邀演讲《中国语言学研究近况》《从离骚谈到先秦思想》,阐发极详,鞭辟入里,得到文史系师生的一致好评。此后,至公堂成为云大学术演讲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一时间名流汇聚。除上述先生外,还有徐嘉瑞、冯友兰、白寿彝、肖蘧、姜亮夫、吴宓、陈序经、陈铨、贺麟、王赣愚、林同济等诸位教授来文法学院交流演讲。此时的东陆至公堂,徐嘉瑞讲辛弃疾诗词,白寿彝讲“诗与古史”,姜亮夫讲传统诗歌,吴宓讲“《红楼梦》人物书评”,闻一多讲庄子思想。学术争鸣,蔚然成风。

西南联大与云大仅有一墙之隔,两校在抗战时期患难与共,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奋发图强。1938年至1944年,日军六次空袭昆明,云南大学未能幸免,文法学院师生秉持中国学人之精神,不畏日寇,坚持学习。1941512日,日军出动飞机数十架对昆明市区滥施轰炸,其中在云大校园内投弹十余枚,一枚炸弹击中会泽院屋顶,医学院、澄农馆、新建女生宿舍、学校大门均遭损坏,然文法学院及其他院系师生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上课。

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昆明,举城欢腾。云大、西南联大、中法大学师生当晚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晚会,文法学院教授吴晗发表讲话。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云大与西南联大师生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抗战时期的云大与西南联大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形成了陈省身所言的“共患难共发展的兄弟学校”,文法学院师生秉承“诚、正、敏、毅”的精神,同西南联大师生一起度过了这一段艰苦岁月。

三、刘文典与文史研究室的设立

1943年,刘文典先生因休假外出未能按时返校上课,被西南联大解聘。国学大师陈寅恪推荐刘文典至云大任教。熊庆来亲笔致信刘文典,信中恳言:“常思欲于学术之讲求,开一新风气,必赖大师。有大师而未能久,则影响亦必不深。贤者怀抱绝学,倘能在此初立基础之学府,作一较长时间之讲授,则必于西南文化上成光灿之一页”。刘文典欣然应允。文史系延聘刘文典为文史系教授,主讲“庄子”及“校勘实习”两门课程。1119日,刘文典抵达云大文史系并于第二周正式就职。

 

(图片来源:刘兴育主编《东陆回眸》,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206235页。)

 

1944年,文史系设立文史研究室,由刘文典主持,钱穆为导师,罗庸为特约导师。刘文典在文史研究室潜心学术并广开课程,仅1947年至1948年间就开设有王维诗、李商隐诗、温李诗、庾子山集、汉魏六朝文选、庄子等诸多课程。慕名而来的学生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外系、外校的学生,甚至有老师前来旁听。文史研究室的设立为刘文典提供了良好的治学环境,1946年由他编撰的《说苑斠补》作为云南大学丛书之一出版,次年其代表作《庄子补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陈寅恪先生为之作序云“然则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供治庄子者必读而已哉”。刘文典的延聘与文史研究室的设立提升了文法学院乃至整个云大的学术地位,并培养了张文勋、殷光熹、赵浩如等一大批知名学者

第二节  建国初期文法学院的调整与改革

一、文法学院除“旧”迎“新”

1949年,国立云南大学的最后一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国民党的统治岌岌可危。此时,地处西南的云南被国民党当局视作最后的反共基地,趁熊庆来离昆之际企图委派新校长控制云南大学,此举遭到云大全体师生的抵制和反对,以失败告终。但国立云南大学何去何从仍然前途未卜。5月,国立云南大学成立以教授会、讲师助教会、职员会、工警会和学生系级常委会为主体的“五联会”,五联会作为云大师生的民主组织,积极开展拯救学校、拯救教育的斗争。然而,一系列斗争活动惨遭国民党当局镇压。99日,昆明宣布戒严,军警进驻云南大学宣布行政院命令,解散昆明所有大中学校,对留校师生进行“甄审”,开除学生23人,解聘裁撤教师百余人。尽管局势不断恶化,国立云南大学仍顶住压力,于11月恢复授课。194912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云南起义。

19502月中旬,云南大学文法学院号召文史系学生赴昆明城中近日楼欢迎陈赓、宋任穷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号召文史系学生前往文庙开展“报童学校”活动,对报童进行时事政策的宣传教育。同时文史系的学生也进行了自我教育与学习。这一学年文法学院的教学活动暂时停止,直至1950年暑期恢复。自此,云南大学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二、文史系的析分

1950年,昆明和平解放后,国立云南大学改称云南大学。1951年,全院教学工作恢复正常,文史系析分为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和历史系,二系仍统归文法学院,方国瑜任文法学院院长。文史系的这一调整标志着自1938年以来延续13年的文史合并建系的格局被打破,中文系首次独立建系。1935年文法学院曾短暂建立“中国文学系”,但不同于“中文系”。“中文系”的全称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学科,而“中国文学系”分为“文学组”和“文字组”,两者有较大的不同。1941年熊庆来校长曾报请教育部批准中国文学系、历史系单独建系,但实际上中文和历史两科仍然以中文组、历史组的形式并为文史系下辖两专业。可以说,“中国语言文学系”(中文系)首设在1951年。

中文系首次独立建系,这一方面是学科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顺应文法学院学制改革的要求。中文系首任系主任为陆万美。陆万美为中共党员,1927年后历任云南《民众日报》副刊特约撰稿员,曾就职于北平《世界日报》《蔷薇周刊》,有短篇小说《杂院里的故事》《刘先生的皮鞋》等作品。历任北平左联常委、出版部长,苏中四专署文教科副科长,南通县科长,山东第一一一师政治部副主任,山东军区文工团、新四军文工团团长,山东大学文艺系副主任、支部书记,华东局宣传部文艺科长,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等职务。之后随军南下,兼任云大中文系主任。1952刘尧民先生接任中文系主任,刘尧民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史专家,他学贯中西,著述宏富,尤其是对词学研究颇深,著有《晚晴楼词话》《词与音乐》《唐乐词史》等词学著作。

1952年,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普遍开设政治课,政治课的开设是建国前未有的。这一年秋季云南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首批招收的是生物系生态植物学专业研究生,文法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第二批招生。

建国初期多次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批判斗争首先在中文系开展,除了对《武训传》的批判外,影响比较大的还有1954年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此次运动一直持续到1955年。1954年院系调整之前的中文系,仍然极快地从解放战争的震荡中恢复过来,教学科研工作得以正常开展。这一时期是云大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