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于黎:坐得住“冷板凳” 做得了“大学问”
发布时间:2023-09-11 作者: 来源:云南大学网页

编者按: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云南省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奖励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开展“最美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在“最美教师”选树宣传活动中,云南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黎老师入选。

9月9日,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云南省教育厅联合云南网、云南发布、“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推出“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宣传专栏,专栏第一期就对于黎老师进行了报道。

以下为报道全文。

于黎:坐得住“冷板凳” 做得了“大学问”

继2016年在《Nature Genetics》发表金丝猴高原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论文后,2023年6月,云南大学于黎团队取得又一突破,团队与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长篇研究论文,在哺乳动物灵长类金丝猴属中发现了杂交物种形成并解析其形成机制。

3个月后,一个初秋寂静的午夜,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内仍灯火通明,于黎正带领着团队挑灯夜战,为了攻关又一个研究难题,团队成员们已不舍昼夜、奋战多日……

探秘“无人区”、坐热“冷板凳”的科学家

科技建功的“女英豪”,云南大学的老师们私下里这样称呼于黎。

2005年,于黎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因云南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这位东北姑娘毅然选择扎根这片动植物王国。

她作为学术带头人被引进到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担当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使命,带领团队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大量研究。从首次破解“我国小熊猫身份之谜”、揭开“怒江境内中国金丝猴新种群及穿山甲新物种”的神秘面纱,到近期解读黔金丝猴黑金混合毛发的来源,呈现金丝猴世界里的“古老爱情故事”,于黎及其团队勇于探秘进化生物学领域的“无人区”,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18年来,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于黎身上闪现着一个又一个荣光。

而这背后,是科研之路的艰辛,实验室里的盏盏灯光陪伴她的春夏秋冬。

于黎说,“做科研确实很苦,但我却觉得很值,有兴趣在,做起来也就不苦了。”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冷板凳”,于黎的“冷板凳”之上是对科研的一片热忱。她说,想一心一意把科研工作搞好,想一辈子都在科研路上探索,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做大学问真的很酷”的于老师

《Science》杂志在庆祝创刊125周年时,公布了125个世界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其中一半以上的问题都集中在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生命科学,不只是关心粮食和蔬菜、动物与山海。生命科学是关系人类生存、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

于黎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她说,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是“从进化的视角去理解生物的多样性,从而了解我们身边这个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生命世界”。

在我国滇藏交界处海拔2500—5000米的高寒森林中,生存着除人类外生存环境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滇金丝猴仅存于云南高海拔地区?为什么它们能生存在一个缺氧、强紫外线的环境里?

而于黎则想得更多,“研究金丝猴属物种可以为研究动物对高海拔环境适应性的进化遗传提供很好的动物模型,筛选出高原适应基因靶点,未来对人类高原适应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最终于黎课题组破解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背后的基因奥秘,揭示了其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遗传机制。

2019年,于黎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滇金丝猴DNA监测,建立滇金丝猴全境种群基因库。“我们将立足云南省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的遗传学工作,深挖濒危物种背后濒危的机制和原因,进一步保护好濒危物种。”于黎说。

在云南大学的微信公众号上,有一条写给于黎的留言是这样说的,

于老师,做大学问,真的很酷!”

在学校里,于黎是传道授业的“好老师”。

在教学安排中,于黎为云南大学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积极开设学科特色专业课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也努力让教学贴近学科前沿。在教学方法上,她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科研活动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培训班。

她先后指导13人获得博士学位,32人获得硕士学位,其中6人获省优秀研究生论文,联合指导的1名研究生获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6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获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1人获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指导完成的2项成果获云南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18年来,于黎带领团队迈入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用扎实的学识带出一批批攻关科研的高层次人才,始终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破浪而行。

来源:云南大学网页

编辑:党委统战部

于黎:民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委员,云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