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材料与能源学院张文华研究员与四川大学赵德威教授、陈聪副研究员等合作,针对1.65 eV宽带隙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创造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最高开路电压世界纪录之一,相关成果以“Custom-tailored solvent engineering for efficient wide-bandgap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a wide processing window and low VOC losses”为题,在材料与能源科学领域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
在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过程中,钙钛矿薄膜因不受控制的快速结晶而导致质量低下,进一步导致开路电压损失,限制了硅/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溶剂工程策略,即使用1,3-二甲基-3,4,5,6-四氢-2(1H)-嘧啶酮(DMPU)部分替代传统的二甲亚砜(DMSO),旨在实现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和高效能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同时具有较宽的反溶剂加工窗口。
通过DMPU与PbI2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该定制溶剂有效地延缓和调控了钙钛矿薄膜的结晶生长过程,促使形成更大的晶粒并减少晶体缺陷。此外,稳定的DMPU-PbI2中间相的形成能够持续释放PbI2,减少了对反溶剂滴加时间的依赖,进而拓宽了加工窗口。得益于DMPU定制溶剂工程提升的钙钛矿薄膜质量,所制备1.65 eV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获得了显著提高,实现了21.9%的最高功率转换效率和1.256 V的开路电压,开路电压损失降至0.394 V,为硅/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中宽带隙(1.65-1.68 eV)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最低之一。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云南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科技专项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4/ee/d4ee0033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