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下乡 助力碗窑】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人才振兴、设计下乡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2年7月23日至28日,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进行调研社会实践,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观察测绘先行 助力乡村发展
观察测绘组师生充分利用仪器设备对碗窑村内部和外部道路、建筑进行测量,通过资料信息和数据处理,呈现数据化的碗窑村全貌。
土木工程专业师生针对碗窑村已有住房进行农村住房危险性鉴定定性鉴定分析,根据规范要求内容,对村庄内部已有的住房开展安全排查。根据住房的具体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将碗窑村内部的住房进行系统性的分类,为后续的住房定量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设计赋能振兴 优化人居环境
为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携手做好乡村振兴事业,以城乡规划、建筑专业的师生为主组成的调研设计队伍,以“村庄保护与整治规划”为主题,结合设计专业特色,规划组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多方面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基础资料,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了解到目前村民对村里的娱乐设施、公共活动空间有较大需求。同时发掘碗窑村的古树古建古迹,对其进行重点规划重点保护,再根据碗窑村的现实情况进行方案讨论和设计,将当地特色碗窑文化融入到环境改造中,把优化乡村人居环境作为切入点,结合村民实际需求,为碗窑村提供乡村环境优化设计样板图。
经过对碗窑村环境现状调研结果的研讨及当地文化元素的提取,建筑组师生初步设计了碗窑村旧村委会改造提升方案,通过调研测绘当地的“仕旺窑陶吧”,发现其改造可以利用环境优势打造游客休闲娱乐的烧陶体验场所,完善周边停车设施。进而提出改造方案,引领村民自己动手改造美好家园,起到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效应,为未来碗窑村发展陶旅融合文化产业作铺垫。
微更新微改造 提升乡村风貌
城乡统筹发展趋势下,风貌改造是近年来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村容村貌改善组师生主要选择对旧村委会门口的闲置空间进行小巧改造,使其与周围环境融合,发挥新的价值。在改造过程中,小组成员结合原空间的墙面,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用竹子围成篱笆,用碗窑陶罐和多肉来布景,提升整体环境,体现当地特色文化。
此次实践活动,专门设置了针对陶产业发展实践调研板块,通过参观碗窑茶陶文化中心、采访非遗传承人等活动,师生深入认识碗窑村的陶产业发展状况,更好地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策献言。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目前碗窑村的手工艺传承人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群体,青年群体较少。同时,碗窑村的生产方式主要为家庭作坊式,通常是兄弟姐妹一起,导致村里的产业布局比较松散,无法扩大规模,难以实现商业化。未来陶产业发展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基础设施,提高土陶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促进临沧碗窑陶产业的发展。
通过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了临翔区与云南大学的深度合作,充分用好各方社会资源。实践充分证明,社会实践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以此,博尚镇将以大学生“返家乡”、 “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汇聚更多资源,争取更多实践机遇、搭建更多实践平台,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磨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