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尼泊尔籍博士后Babu Ram Paudel博士与合作导师李庆军研究员通过量化不同生殖障碍的相对作用,以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喜马拉雅高山姜科植物紫花象牙参和图杰象牙参在同域分布群体中如何保持各自独立的物种身份”。研究发现这两种同域分布的象牙参属植物是通过不同的开花物候及不同传粉昆虫(图杰象牙参通过熊蜂传粉,紫花象牙参通过长喙虻传粉)实现生殖隔离。研究结果表明,合子前隔离在生殖隔离中起着关键作用,基本不存在合子后隔离。该项研究进一步证明在被子植物物种形成中,即使在没有合子后隔离的情况下,合子前的传粉特征在物种形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该研究,作者认为喜玛拉雅地区的象牙参属植物在辐射演化过程中发生过大范围的传粉者转变。从整个象牙参属物种形成来看,开花物候及传粉者隔离/转变似乎是该属物种形成及分化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喜马拉雅地区的象牙参属植物。
研究结果以“Reproductive isolation in alpine gingers: How do coexisting Roscoea (R. purpurea and R. tumjensis) conserve species integrity?”为题正式发表在Top期刊Evolution上,(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evo.13546),这是我校科学家首次在这一进化生态学研究领域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
物种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驱动。在众多因素当中,生殖隔离对物种形成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上,近缘物种会因不完全的生殖隔离而丧失物种的独立性。自然界中存在的多种屏障则有助于近缘物种之间生殖隔离的形成。了解这些屏障的相对贡献强度可以阐明维持现生物种完整性的生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最初是如何驱动物种形成的。
A-B:紫花象牙参(R. purpurea)及其长喙传粉昆虫长喙虻(Philoliche longirostris);C-E:图杰象牙参(R. tumjensis)及其传粉昆虫熊蜂(Bombus flavescens)。
象牙参属(Roscoea)中约有20个物种,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地区呈现间断分布模式。云南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李庆军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该属间断分布模式的形成及物种的分化与东南亚的地质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的紫花象牙参(R. purpurea)与长喙传粉昆虫长喙虻(Philoliche longirostris)之间存在协同演化关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Gondwana Research、New Phytologis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长期的野外观察还发现,象牙参属中存在较为普遍的近缘物种同域分布现象,这为探讨生殖隔离在物种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提供了理想研究材料。
该研究得到NSFC-云南省联合基金项目(U1602263)的资助。
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