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多样、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敏感、肩负生态功能最重要、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最突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乃至世界从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热点区域之一。早在70 年前,以秦仁昌、吴征镒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就在云南大学开始了云南植物分布和区系方面的相关生态研究。20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中期,云南大学是全国高校生态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培训中心。20世纪80 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污染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研究,成为引领推进我国生态学发展、追赶国际学术水平的重要阵地。进入新世纪以来,形成了贯通微观与宏观生态领域、瞄准学术前沿并与重大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格局,在动植物生态、植被生态、污染与恢复生态、景观、流域与跨境生态、生物进化与生态适应、特色微生物资源与生态等研究领域形成特色与优势。
云南大学生态学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大学建设国家指定建设的一流学科,拥有4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2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建设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本学科团队拥有科研和教学骨干人员45名,博士生导师及教授17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6%以上,形成了由“973”首席专家、国家“杰青”、“优青”获得者和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10 余名省部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骨干,年均科研经费持续稳定在2500余万元的学科群体。近5年本学科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在国家级出版机构出版专著30余部,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
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和管理主要依托生态学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提供支撑,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可以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从分子、种群、群落、流域、生态系统,到地球系统等各个层次上开展生态学研究,近邻东南亚、南亚诸国,频繁的国际交流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热忱欢迎国内外博士来我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招收时间:每年的3月初和9月初提出申请,3月中旬和9月中旬办理入站手续。
联系秘书:龚慧慧
联系电话:18602290825
E-mail: 48630659@qq.com
办公地点: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生态与环境学院313室
合作导师简介 |
姓名 |
研究方向 |
陈利顶 |
景观生态学 |
李庆军 |
植物繁殖进化生态学 |
段昌群 |
污染及恢复生态学 |
侯先光 |
古生态学和古生物学 |
何大明 |
跨境生态安全与调控 |
郑洪波 |
地球系统演化生态学 |
欧晓昆 |
植被生态学 |
曹杰 |
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
胡金明 |
跨境流域水文生态学 |
田立德 |
稳定同位素生态水文学 |
刘时银 |
冰冻圈生态水文学 |
高江云 |
兰科植物综合保护与资源利用 |
刘煜 |
寒武纪古生态学 |
常学秀 |
生态毒理与环境健康 |
张汉波 |
微生物生态功能与环境修复 |
冯卓 |
古生态学 |
马晓娅 |
寒武纪古生态环境 |
丛培允 |
澄江生物群疑难化石的个体生态学 |
曹军 |
神经生态学 |
王选策 |
同位素地球化学,岩浆作用、大地构造演化、地幔地球化学、有机-无机流体交互作用、地球系统中深部流体循环及浅部资源环境效应之间的耦合与非耦合关联等研究 |
张虎才 |
湖泊沉积与气候变化、湖泊生态与污染治理 |
吴建平 |
生态系统生态学,土壤生态学 |
周家喜 |
矿床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农业地质学;土壤修复 |
张志明 |
城市生态 |
潘瑛 |
生态学 |
胡广志 |
环境催化材料 |
冯彦 |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
沈泽昊 |
植被生态学 |
谈树成 |
矿床地球化学 |
樊辉 |
生态环境遥感 |
申仕康 |
植物生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