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科研成果

王海军研究团队在蓝藻毒素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发布日期:2023-07-21 作者:王海军


全球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可促进蓝藻水华的暴发及蓝藻毒素的产生,给人类和动物带来严重的健康暴露风险。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王海军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相关研究,曾2021年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The InnovationIF=32.1,全球综合类期刊排名第3)发表了题为“From unusual suspect to serial killer: Cyanotoxins boosted by climate change may jeopardize megafauna”的研究成果,指出持续极端干热气候刺激了蓝藻过量生长致使大象饮入大量蓝藻毒素是非洲博茨瓦纳300多头非洲草原象大规模死亡事件的重要诱因,提出了“气候干暖化有害藻类累积胁迫人和动物健康”的跨系统溢出级联效应,揭示了气候变化促进蓝藻毒素暴露增加的新生态风险。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1.100092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该团队通过文献分析进一步梳理和分析了气候变化敏感区非洲内陆水域的蓝藻毒素风险,相关研究成果“Meta-analysis reveals cyanotoxins risk across African inland waters”在生态与环境领域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3.6)上发表。该研究通过分析1989年至2019年发表的90篇文章,发现在迄今为止检测到微囊藻毒素的各种水体中,有数据可查的15个非洲国家中有12个国家的微囊藻毒素浓度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安全指导值(1 μg/L)高出1.42803倍(图1)。其中,水库958 μg/L)和湖泊(159 μg/L)中的数值高于其它类型的水体。风险评估显示,56个水体中有14个存在高生态风险,其中一半用作人类饮用水源。因此,该研究呼吁加强对非洲水体蓝藻毒素的常规监测和风险评估,以确保该地区的用水安全。该成果以生态与环境学院已毕业硕士研究生赵栩为第一作者,王海军研究员和谢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3.131160

1 Meta分析揭示非洲内陆水域的蓝藻毒素暴露风险

 

进一步,该团队在经典“水体富营养化aquatic eutrophication”概念基础上提出“空气富营养化air eutrophication”新概念,以“Will ‘air eutrophication’ increase the risk of ecological threat to public health?”为题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11.4)上。该论文指出,水体富营养化可与其它环境变化相互作用,从而对陆地系统产生意想不到的级联效应,例如水体藻类通过各种过程进入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并得以进一步发展,进而对人和动物形成健康暴露风险。在各种人为因素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气候变暖、空气污染和人工夜间灯光的催化下,预计未来“空气富营养化”过程将加速发展,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构成潜在的威胁(图2)。因此,该论文呼吁关注空气富营养化过程,并提出了跨学科研究议程。该成果以生态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彦峰为第一作者,王海军研究员和谢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3c01368

 

2 “空气富营养化”新概念示意及相关过程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上述研究得到了云南省科技厅(202103AC100001202001BB050078)、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B31000000)、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协会优秀会员项目(Y20185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2061143014)、土耳其TÜBITAK项目BIDEB2232118C250)、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委员会职业发展奖学金(APP1163693)和领导人奖学金(APP200881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83109618036972108917)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1P01ES028939-01)等的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