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六):以脚步丈量澜沧大地,用心用情记录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05-11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在这片88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同居住着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属于“民族直过区”,曾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深度贫困县。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澜沧各族群众团结一心,用自己勤奋的双手,实现了“一步千年”的历史跨越。

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云南大学3名老师带领15名云大学子深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腹地开展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围绕教育、医疗、产业、文化、生态、土地、民族团结建设等方面对澜沧县12个自然村225个家庭进行了走访,共计完成218份个人问卷及8份村居问卷,还与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

在调查过程中,给调查组师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扎根乡村的院士团队,是敢想敢做的村干部,还有那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各族群众。


拉祜村寨里的“农民院士”

提到澜沧县,许多人都会想起那位在直播间头戴草帽卖土豆、现场炒制醋溜土豆丝的“农民院士”朱有勇。2015年,朱有勇院士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来到澜沧县,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朱有勇院士团队在对澜沧县进行了全面考察后,最后敲定了冬季马铃薯种植计划。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一组和二组之间那一片片平整而广袤的田地,就是朱院士团队的冬季马铃薯种植地。

最初,村民们并不完全信任朱院士团队,不太愿意跟着干,有的村民说,“以前冬天的时候,这片田里一般不种东西,顶多种点苞谷,我们就只是砍砍柴、准备过年了。”为了让村民们消除疑虑,朱院士租种了一块田地做示范。在科学的作业下,几个月后,冬季马铃薯获得了丰收,村民们眼见为实,打消了对冬季马铃薯项目的疑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了种植冬季马铃薯的队伍。

在调查组师生第一次进入澜沧县时,碰巧遇到朱院士在驻地进行作业指导。在工作中,朱院士非常平易近人,会用拉祜语和村民们打招呼。我们在和竹塘乡的村民聊天的时候,他们也常常主动提起朱院士。村民们说,朱院士的冬季马铃薯种植、水稻上山、甜龙竹种植等项目,为他们带来了致富新机会,给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8年来,朱院士团队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及资源特点,先后发展了冬季马铃薯等多个产业项目,同时还通过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学校培育了大批乡土人才。朱院士团队时刻以农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以“村民+高校+企业+政府+党建”的架构,建立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合作社综合服务机制,不断以科技赋能种植业,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农业向连片化、机械化和精耕细作化发展。在朱有勇等院士、专家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团的支持和保障下,澜沧县正沿着以科技促增收、保增收的发展之路不断前行,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澜沧人民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

村干部和他们的“多元产业”

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许许多多像朱有勇院士一样的工作者日夜驻守在澜沧县的各个村寨之中,他们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勤勤恳恳地坚守在岗位上。他们之中,既有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干部,也有刚刚毕业希望为家乡贡献力量的年轻人,他们的实干与努力,真真切切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

在澜沧县,传统农业以种植旱稻、苞谷以及养殖为主,而在院士团队、当地政府、基层干部、回乡青年等群体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澜沧县兴起了许多新的农业产业。在东主村,除了传统的水稻、甘蔗、茶叶种植外,还引进种植了甜龙竹、咖啡、玳玳花等农作物并形成一定规模。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村干部带领村民们大胆尝试套种,在咖啡地里套种坚果,在花椒地里套种金银花。同时,为了守好村民们的钱袋子,创造一条稳定的长期致富路,东主村还通过村集体出面,整合村内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引导村民以合作社的方式入股,农产品销售后再按一定比例进行分红,使村民们获得更多收入。

在东主村调查的时候,不论去到哪一户村民家中,他们都会热情地带着调查组成员去看自家新修的猪圈、刚建起的新房,或者是堆满米酒与油粮的仓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幸福感,真切地洋溢在每一位村民的脸上。

沉甸甸的礼物

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调查组成员担心会打扰村民们原本的生活,也为可能听不懂民族语言、找不到访谈对象而担心,但调查组成员踏入村民家中时,这些顾虑全都烟消云散。

为了配合调查,很多村民家庭都整整齐齐地等在家里,他们不仅会把家里的户口本、林权证、土地承包证等证件拿出来展示,对于问卷的每个问题也都非常认真地进行回答。

问卷调查结束后,村民们总会热情地邀请调查组成员吃饭,实在挽留不住,就拿出一大堆饮料、花生等塞到调查组成员的手里、包里,甚至有时还会让家里的小朋友悄悄地背着箩筐把水果送到调查组的驻地。乡亲们一句句质朴的话语,一个个真挚的眼神,印刻在了每一位调查组成员的心里,让大家深深感动。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是一次让师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实践经历,更是一个让师生接触乡村文化、了解中国乡村的机会。方国瑜、吴文藻、费孝通等“魁阁”先辈的学术报国之志,始终激励着一代代云大学子投身田野、体察社会,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供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