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所动态 >> 正文

云南大学举办“理解中国”学术新人铸魂—疫情与文学主题学术论坛

2020-10-23  

2020年10月17日,由云南大学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主办,文学院承办的云南大学“理解中国”学术新人铸魂论坛——疫情与文学主题学术论坛在东陆校区举办。文学院党政领导,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院校的获奖嘉宾,云南大学文学院2019级、2020级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本次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线下交流为主,部分获奖嘉宾在线上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交流发言。

文学院党委书记赵永忠在致辞中指出,历史上有许多文学作品描述了人们抗击疫情的景象,在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的情况下,也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人们认识疫情和抗击疫情的状况,为人们抗击疫情、战胜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论坛提交的论文充分表达了同学们对社会的关注,对现实的思考,体现出了所学专业的特点与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来自云南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张云、研究生夏红杰、李富伦、胡雪源、王倩倩、那晓颖等分别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从历史上的疫情书写、当代的疫情文学、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俄疾病以及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等多角度展示了文学学科关注疫情的学术思考与书写。云南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杜大鹏结合中外疫情文学的丰富文本,对其中的价值信念、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的鲍光楚同学立足云南的民族特色,分享了彝族阿鲁举热非遗文化对麻风病的认知与防治中根深交错的仪式治疗与精神信仰。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杨本华同学则以古典名著《红楼梦》癞头和尚的疫病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了佛教疫疠人物由“谤法”意象倒转为“悟道”高僧意象的颠覆性转变过程,挖掘其中人人平等价值内涵对当下的启示;辽宁大学文学院曲美潼同学剖析了毕淑敏长篇小说《花冠病毒》中疾病所包涵的社会与道德、生态与战争及情感多重隐喻等问题。

云南大学文学院黄静华教授和罗瑛副教授对参会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黄静华教授结合每位同学的论文主题,逐一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肯定了同学们对“疫情与文学”这一主题的探索能力,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提出了 “向日常看”、“向实践看”的学术视角建议。罗瑛副教授则从对疫情的呈现方式角度将同学们的论文大致归纳为对纯客观的自然现象的描写、超自然的诡异色彩、神鬼意志的体现、对病态之美的审视等几个角度,肯定了同学们的选题广阔、异彩纷呈,赞扬了论文体现出同学们对疫情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启示了人们去深入地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云南大学、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学校的论文52篇,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8篇,优秀奖22篇。

云南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何丹娜老师、黄静华教授、罗瑛副教授、团委书记黄瑞琪老师为获奖同学颁发获奖证书。


供稿:学生工作部、文学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尽遥


上一条: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参加成渝... 下一条:颜晓峰教授做客第115期东陆高...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