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多年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2023年7月22日至7月31日,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在“昆明—石林—禄丰—大理—腾冲”一线探索开展大地学野外联合认识实习。此次实习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大地学视野和大地科思维,为厚基础、宽口径的地学类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来自地球科学学院5个专业的10余名老师和25名同学参加了本次实习活动。
本次大地学野外联合认识实习聚焦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及自然人文景观的形成,从而引导地学类专业低年级学生认识地球系统,感受地学魅力,培养专业兴趣,强化认知能力,从不同专业角度认识和感悟地球科学,在实践中培养大地学思维,增强敬畏自然、热爱专业、热爱科学等地学情怀,开发“大地学”特色的联合实践教学资源和实习路线,探索地学类各专业融合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
7月22日,实习队伍来到典型喀斯特地貌乃古石林区,对石林的主要岩性及所含化石特征,以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古气候研究、遥感定位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观察和学习,拉开了大地学野外联合认识实习的序幕。
7月23日,实习队伍前往禄丰市恐龙化石科普展示教育基地和大洼恐龙山,深入了解了禄丰恐龙生存及灭绝的相关地球环境,并亲自上山体验了化石挖掘。
7月24日,实习队伍抵达大理,在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和茫涌溪边开展实地考察,初步了解了苍山形成的地质构造活动过程及对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影响,认识了片麻岩、大理岩等多种岩石的特征,并学习了野外地理信息采集与定位、山脉走向与云雨形成、地震断裂带与岩石类型判识等技巧和方法。
7月25日,在工作人员和实习指导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大理中心,了解了各种气象、地震监测仪器设备的用途和工作原理,切身感受现代地学检测与预报对人们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贡献。
7月26日,实习队伍在古生村书记的带领下参观考察了大理古生村的少数民族民居和生态廊道。通过讲解介绍和入户访谈,同学们了解了苍山洱海地理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形成变迁与传承发展,深入了解了高原典型湖泊洱海的污染及治理现状。
7月27日,实习队伍到达腾冲,了解了腾冲国家基准气象站的历史与使命,学习了各类监测仪器及人工增雨、减雹的原理和工作情况,并观摩了探空气球的放飞过程,加深了对于天气检测与预测的认知。
7月28日,实习队伍先后参观考察了腾冲地震监测中心站各观测室和数据采集与处理中心、大龙潭火山湖、火山柱状节理和腾冲市热海等,了解了地震监测中心站的历史、成就、任务以及各种地震监测设备的原理和作用;学习了遥感卫星、遥感分类等相关知识;实地观察和认识了火山喷发、火山湖、柱状节理和热海的特征与成因,学习了利用火山喷发物测定时代的技巧与方法。
7月29日上午,在腾冲洞坪长洞村村书记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了基于火山喷发背景下该村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变迁,切身感受了独特的人为自然氛围和边疆地区宗族文化。下午在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的缅怀参观,让同学们了解了滇西抗战历史,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7月30日上午,实习队伍来到了腾冲和顺古镇,从文化、风俗、建筑、工艺等方面深刻地体会了和顺古镇的历史与文化,更感受到了蕴藏在古镇中那历史底蕴浓厚、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还对比分析和讨论了长洞村与和顺古镇的自然景观、人文文化的形成差异。
最后,实习学生按照小组开展了分组专题汇报,通过精彩的汇报、热烈的研讨和老师们的指导点评,同学们对认知实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大地学野外联合认识实习活动圆满结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本次实习活动,同学们直观地了解了多种地学野外认识和研究的方法、原理和技术发展,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感受了不同的人文情怀,深刻体会到开展地学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大地学各学科在研究地球和环境等方面都各有侧重但又密切联系。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小组讨论和合作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了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次大地学野外联合认识实习的开展,对进一步推动地学类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目前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设有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学等5个地学类专业,是国内地学类专业设置较为齐全的高校之一。
供稿:地球科学学院、本科生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