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7日至28日,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内涵,深化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理论体系,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高地,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月7日,云南大学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在东陆校区召开。
云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晨阳、副校长段红云,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何明教授、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教授、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政治研究院)黄清吉教授、《思想战线》编辑部主编蒋红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维昌教授等20余名中华民族理论、民族学、民族史、民族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话学习心得、共议铸牢大计。与会专家就理论创新、重要内涵、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创新服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此,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要点摘录如下:
一是会议精神的重要理论创新。刘正寅教授认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方针,是对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继承与创新。何明教授认为正确把握“四个关系”,为破解国家治理、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更高层次的团结进步。蒋红教授认为加强“五个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刘永刚教授认为会议理清了铸牢策略与目标间的关系,完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升华与理论飞跃。白利友副教授认为会议精神兼顾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关系,实现了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结合。
二是会议精神的重要内涵和意义。段红云副校长认为要在两个历史交汇点上来认识,为什么在当前旗帜鲜明的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主线的命题,当前的中国需要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来指导民族工作。郭台辉教授认为,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两个大变局,在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指向。马居里教授认为把党在各时期的民族工作线索串联起来,即可得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建成强大国家的基本共识。常轶军副教授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形成合力,形成更大公约数。李晶博士认为“四个与共”是中华文化继承性和民族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三是会议精神和高质量学术研究。黄清吉教授认为中央四部委研究基地将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从理论研究和资政建言两个方面切实推进基地建设。杨荣教授认为经验理论和实践总结双向推进,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方位上推进民族学的研究。张殿军教授认为会议的“十二个必须”与“法治”内容是法学研究的新生长点。朱军副教授认为会议从民族史观、发展观发展了“三交”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是研究者的共同遵循。
四是贯彻会议精神促进三全育人。李维昌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守好阵地,既要在全体教师中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会议精神,也要在课程教学中将会议精神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还要在宣传展示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故事。杨荣教授认为要在思政育人目标要求下,课程设计上既要关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理论,也要研究总结推进“五个认同”,讲好中国实践、云南实践。
五是落实会议精神推动学科建设。段红云副校长认为要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思想和中国民族史观为指导,聚焦时代主线,“三交”议题,凝练新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方向。马翀炜教授认为要充分挖掘相关学科涉及到的民族融合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资源、打牢基础。黄清吉教授主张学校应结合会议精神从顶层设计出发,出台相应支持保障举措,推动全校学科建设。
六是践行会议精神创新社会服务。李志农教授主张学者要投身到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之中。马居里教授认为要在推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总结好云南经验,贡献云南智慧。朱凌飞教授主张要以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来切实铸牢共同体意识。张殿军教授主张应立足云南省情,检视相关地方法规,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应有贡献。蒋红教授认为会议精神为学术期刊提出了新要求,要以此契机结合讲话精神办好刊物,占领理论高地。
李晨阳作总结性发言,认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既是指导性的行动指南,也是重要的研究命题。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体现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于思政育人的全领域,培养好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供稿:社会科学处
编辑:陈涛
责任编辑: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