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定义及分类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心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证。根据国际统一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此测量,收缩压 ≥ 140mmHg和(或)舒张压 ≥ 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原发性高血压与遗传、饮食、环境、体重等有关,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5%,另有5%的高血压患者为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等疾病引发的高血压。
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
据统计,如果父母辈都患有高血压,那么子女的发病率会高达46%;如果父母一方患高血压,子女的发病率为28%;如果父母都没有高血压,子女的发病率仅为3%。
我国高血压患者中大约有75%为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ey)是人体本来就有的物质,是机体甲硫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如果它在血液中含量过高,就会对血管产生直接危害。我国约25%的人群因为基因遗传,其血浆叶酸水平低,易突变导致同 型半胱氨酸(Hey)水平高。 这是直接导致我国H型高血压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原因。
高血压的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在遗传表型上,不仅血压升高发生率体现遗传性, 而且在血压高度、并发症发生以及其它有关因素方面,如肥胖,也有遗传性。
2、高盐饮食
饮食习惯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不同地区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与钠、钾、钙、镁的平均摄取量显著相关。摄取钠盐越多,血压水平越高;摄取钾、钙、镁越多,血压水平越低。另外,饮食中饱和脂肪酸过多、长期过多摄入咖啡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
3、年龄增加和体重超标
高血压的危险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进行性增加。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人,其体重的增加对高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随着年龄增加而体重不增加,就很少甚至没有与年龄相关的血压增加。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 RR)随BMI增加而明显增加也受年龄影响。年龄越小RR随BMI上升越快,年龄越大则越慢。BMI每增加一个单位(kg/m2),确诊和临界以上高血压发病的RR分别增加10.8%和8.6%。在男性55~59岁组确诊高血压发病RR在不同BMI组甚至无明显改变。此结果意味着控制体重对35~45岁人群比对50~59岁更重要。BMI对临界高血压发病影响在女性比男性更强。
肥胖症作为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但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使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升高,基线BMI水平还与4年中新发高血压密切相关。
肥胖症者易于发生高血压的原因在于:肥胖者脂肪组织增多,耗氧量加大,心脏做功量大,促使心肌肥厚,左心室负担尤其加重,久之易诱发高血压。而高胰岛素血症、IR也是肥胖者患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原因。肥胖者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对肾上腺素能统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有刺激作用。
4、过量饮酒
研究显示饮酒与血压之间呈一种J型关系。轻度饮酒(每天1~2杯)比绝对戒酒者血压为低,而与不饮酒者相比,每天饮3杯或更多者有虽小但显著的血压升高。过量饮酒与血压升高和较高的高血压流行程度相关联。每天饮酒3~5杯以上的男子和每天饮酒2-3杯的女子尤其处于较高的危险之中,而低于上述怀数者则不会增加危险性。中国10组人群前瞻性研究同样显示基线时饮酒量与高血压发病呈显著正相关,饮白酒每日增加100克,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增高19~26%。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30mg(约1两白酒),女性应不超过20mg。
饮酒引起高血压的机制可能是长期饮酒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的作用增强,致使钠-钾泵活动异常和离子转运功能障碍,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从而使血管的收缩反应增强,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引起高血压。
5、吸烟
吸烟10分钟,血压就可能增加10-15%,心率也会加快大约30%。当然这个作用是暂时的,停止吸烟后血压和心率会逐渐下降到原来的水平。不过,长期吸烟的确会对我们的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其主要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心脏的氧供;增加心率;增加系统性氧化应激;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减少一氧化氮的生物活性;增加肺动脉血压,长期吸烟导致慢性肺疾病,影响血压;增加血液中的凝血物质等
6、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
这是高血压发病的又一个重要诱因,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过大,现在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这是因为长期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高血压发病。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较大,加上缺少体力活动和锻炼,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它们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心脏负荷加重,引发高血压。
短暂性的精神刺激和情绪激动,如愤怒、恐惧、大喜大悲等,都会使血压一时升高。这种短时间强烈的精神刺激,使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小动脉痉挛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治疗高血压药物
降压药可以控制但不能治愈高血压,必须坚持长期治疗以控制高血压及预防其对身体多个器官的损害。
目前常用降压药可归纳为五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BB)、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1、利尿剂
适用范围: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
药物作用:是通过利钠排水、降低容量负荷发挥降压作用。常用的利尿剂是氢氯噻嗪和吲哒帕胺。其副作用与剂量密切相关,故通常采用小剂量。
常见的不良反应:低血钾、高尿酸血症,故应该注意复查血钾,有痛风的患者禁用。
2、β受体阻滞剂(BB)
适用范围:最适用于合并有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率快或有早搏等快速型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甲亢、焦虑等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尤其适用于年轻人。
药物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交感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来降低血压。常用种类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缓释片)、卡维地洛等。
常见不良反应:疲乏、肢体冷感、激动不安、心动过缓等,还可能影响糖、脂代谢。本身就心率慢(<55次/分)、有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支气管哮喘的人禁用。应该注意的是,长期应用BB者突然停药后会有“反跳”现象,如血压反跳性升高、心动过速、心绞痛发作、焦虑等,切忌自己突然断药。
3、钙拮抗剂(CCB)
适用范围: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只有收缩压高,舒张压不高)、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伴有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如下肢动脉狭窄)者。
药物作用:主要由如络活喜、波依定、拜新同等,最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所熟知,经常有患者到门诊要求开这类药物,或自己去药店买,认为这类药能扩张血管,降压作用最好。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很复杂,每个人血压高的原因都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人用都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CCB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是应用最广的一类降压药,比较适合中国人,其作用不受盐摄入量的影响,而且没有严重的副作用。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适用范围:适用于合并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代谢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
药物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起到扩张血管等作用,从而降低血压。常用种类有培哚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等以“普利”为后缀的药物。它的优点是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而且可以改善糖代谢、减少新发糖尿病;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保护心脏和肾脏。
常见不良反应:是持续性干咳,多见于用药初期,症状轻者可尝试继续服药,不能耐受者应换药。
5、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是降压药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临床常用到的种类包括厄贝沙坦、氯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等以“沙坦”为后缀的药物,作用机制与ACEI类似。
不同的降压药有着不同的功效同时也有着不同的副作用,所以患者在用药之前一定要到医院详细检查,在确定了高血压的种类以后再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固定的降压药,不要随意更换或停止服药或改变剂量。新加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若出现相应不良反应(如面部潮红、足踝部水肿、高钾血症、干咳等)且不耐受时,应及时就医换药。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
1、 控制体重:将BMI尽可能控制在<24kg/m2
2、 限盐摄入:每人每天食盐量不超过6g
3、 补充钾盐:每日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4、 减少脂肪摄入:减少食用油摄入(<24g/天)
5、 戒烟少酒
6、 增加运动
7、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