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南大学档案馆 · 党史校史研究室

服务大厅

云大记忆

寻觅云南贡院碑文记

发布时间:2014-04-10 作者:张传

贡院是为中国古代朝廷“开科取士”,即选拔、贡献人才的场所,古称“抡才重地”。其始于隋,兴盛于唐宋元明清,最多时全国各地共有十七所省级贡院。千年科举为历代朝廷遴选了众多栋梁之才,也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贡院之功不可没。

每座贡院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贡院碑文就是贡院的历史名片,记述着数百年间人文兴衰、朝廷存亡的沧桑往事。贡院碑文若有佚失,既是贡院历史的残缺,也是地方文化教育史的重大缺憾。笔者在云南大学工作数十年,长期以来对贡院碑文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下面是50多年来,笔者亲眼目睹云南贡院三块石碑的存在及其被损毁的简要经过。

《重建贡院碑记》石刻的发现和抢救

1980年云大修建至公堂西侧的道路时,挖出了一块《重建贡院碑记》。此碑是清康熙三年(1664)总督卞三元所撰写,距今约350年,出土时此碑已断为两块。因出土地点与笔者当时工作的图书馆近在咫尺,笔者发现之后就及时约了几位同事,把这块断碑抬到至公堂后面保护起来,随即抄下原文,(见《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到了1987年至公堂落架重修之时,此碑才被镶嵌在至公堂前廊东墙内侧的墙壁之上。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清康熙三年(1664)的《重建贡院碑记》。此碑被埋地下已有三百多年。笔者推测,此碑是平西王吴三桂、总督卞三元所立,后来吴三桂反清失败,此碑就被推倒,砸为二块,埋于地下。

二、《重修贡院碑记》石刻的发现及其被销毁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布政使刘荫枢撰写的《重修贡院碑记》,距今300余年。此碑不知何原因,1957年被弃置于原总务处门口,即现今钟楼(水塔)南门的路边上。笔者眼见其任人践踏,殊觉不安,便抄下原文(见《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碑文记述着当时贡院的修建过程及考场情景,颇为详尽,是我们今天了解清代贡院概况的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此碑后来竟不知去向。笔者在校内四处寻觅,但始终不见其下落。到了2000年的一天下午,笔者走出云大东一院门口,见一些工人正在修挖北门街通往“一二•一”大街的道路,有几个工人正用大铁锤猛砸路边沟里的一块巨石,旁边堆着砸碎的石块。笔者走近仔细辨认,发现在一块碎石上面竟然有“龙飞康熙四十七年八月”的字样。这几个字是那么熟悉,笔者突然忆起自己在1957年曾经抄过这些字。几经寻觅都未曾找到的古碑,此时竟出现在眼前。笔者立即请工人们停手,随即又通知学校档案馆派人查看。但当时此碑已被砸碎成数十块残片,仅“龙飞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几个字尚清晰可辨。随后,经工人们的努力,又从沟里取出另半截残碑,可惜字迹已全部模糊不清,无法辨认。这些残存的碎碑后来被五华区文管处用车拉走。

为什么康熙四十七年的这块《重修贡院碑记》,1958年后就不见了踪迹,后来又怎么会跑到校外去了呢?笔者推测:可能是在1958年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热潮期间,云大在现今的东一院内建起了一个小高炉。学生们用板车从校外拉矿石、焦炭等物资到小高炉来炼钢铁,就要经过一条沟。于是就从学校里把这块碑搬运到校外的这条沟上面,搭成了一座小石桥,后来小桥不堪重负断成两截,坠落沟内,又被淤泥和碎土掩埋。直到2000年修建北门街道路时才被挖了出来,可惜此碑已被砸碎。这就是《重修贡院碑记》的石碑从发现到被销毁的过程。

三、《创建东陆大学碑记》石刻的被损毁

云南明清贡院与东陆大学一脉相承。1922年省政府指定以旧贡院为校址,筹构校宇。1929年第一任校长董泽撰写了《创建东陆大学碑记》(其文见《东陆大学特刊》民国十八年(1929)),全文共刻成两块石碑,镶嵌在至公堂西墙内侧的墙壁上。

1966年夏,“文革”中大破“四旧”时,这两块石碑上的文字被逐个逐行全部凿毁。1987年,由省教育厅、省文化厅、云南大学三家筹资落架重建至公堂,在拆除原来东西两侧土墙时,把这两块字迹已被全毁的碑刻移放到至公堂前面的台阶上。过了不久两块碑又被推下台阶,其中之一砸为两截。至今,这被凿毁的断碣残碑仍然躺在至公堂前台阶下的乱竹杂草中。

从明清时期的贡院到东陆大学、至今天的云南大学,世代薪火相传,继承发展了几百年的历史文化,为云贵边地的文明传播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为边地文化教育、人才选拔书写了最灿烂的篇章。碑刻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载体之一,而云南贡院的这两块重要碑刻均毁于“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实在令人遗憾。


[①]张传,曾任云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