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南大学档案馆 · 党史校史研究室

服务大厅

捐赠征集简讯

捐赠档案资料简讯

发布时间:2013-05-06 作者:档案馆

一、陈景院士捐赠档案资料

2013年3月26日,档案馆副研究馆员毕学军、王海鹰、郭静,摄影师武有福等4位老师在陈景院士秘书王世雄老师的帮助配合下,接收中国工程院陈景院士部分电子档案材料。

陈景院士1935年出生于云南大理,现任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名誉教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资深常务理事、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陈景院士从事铂族金属冶金物理化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工作50余年,是我国铂族金属冶金研究开拓者之一。在应用研究方面,20世纪60年代初,他改进的钯铑提纯方法,被广泛采用,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奖;1965年完成了硝酸工业废铂催化网再生工艺工业试验,成果由化工部在太原建立了我国最大的铂网再生基地,缓解了国家对铂催化网的急切需求,一直生产至今,年产值均上亿元,1977年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80年代初发明的分离贵金属新工艺,在我国最大的铂族金属资源矿山甘肃金川成功应用于生产,1981年至1983年净增利润1216万元,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他首次提出处理云南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的全湿法新工艺,使潜在经济价值达280亿元的我国第二大铂族金属资源有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南非专利授权,目前投资企业已在进行矿山建设。2009年,他发明的除砷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阳宗海砷污染治理中,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了治理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基础研究方面,他将物质结构理论与贵金属冶金进行学科交叉,从原子层次研究冶金反应过程中的物理化学问题,归纳总结出许多冶金反应规律。在贵金属的富集原理、配合物稳定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和溶剂萃取反应机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形成了较系统的贵金属冶金新理论。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3本。其中《铂族金属化学冶金理论与实践》2001年被韩国顺天大学全文翻译出版。

50余年来,陈景院士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省部级各种奖励10余项,1984年获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此次接收的电子档案有陈景院士的专著、获奖证书、专利证书、活动照片、学术论文等,这些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云南大学档案馆的馆藏,为后人研究金属冶金物理化学、贵金属的富集原理、配合物稳定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和溶剂萃取反应机理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观点、新理论。档案馆将这些珍贵资料分类整理,制作成光盘,归入陈景院士名人档案。

二、李岫女士捐赠档案资料

2013年3月6日李广田先生的女儿李岫女士向我校捐赠一批珍贵档案资料。这批档案资料通过快递公司从北京运到我校。经过档案馆整理,共有282件,主要是李广田先生生前所著或收藏的书籍和资料,其中有李广田先生著《灌木集》、《圈外》、《文学论》、《李广田散文选 熊猫丛书》等;珍藏的珍贵书籍有《曹禺戏剧集》(1-6集)、老舍著《骆驼祥子》、《鲁迅全集》(8至20卷)、《郭沫若选集》等。李岫女士捐赠的这批档案资料对研究中国文学史、李广田先生及他在云大期间云南大学的发展历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广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文学家,原云南大学第六任校长。作为诗人、文学家、教育家的李广田校长常告诉和提醒学子们:‘铁匠用锤,木匠用斧,造物品供人生物质的应用’;‘诗人用笔用文字创作,供人生精神的粮食’;而‘抗战时期,诗人更是一个士兵’,‘如果想做一个诗人,应该面向实际,努力奋进,做一个工人、士兵般的诗人’。”作为文学家和大学校长,李广田的创作,从《画廊集》到《汉园集》,从《银狐集》到长篇《引力》,从《花潮》到《阿诗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塑造了不朽的丰碑。但他更十分重视理工科的发展和研究;他坚信数理学科乃是自然科学之基石和支柱,所以在他任职云大副校长和校长时期,心志若一,着力培养数理人才。在李广田主校期间,云南大学在自制高水平的实验设备方面取得巨大成功;1953年度期末考试,高教部决定全国院校物理系四门力学(即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统计物理)全国统考。结果云大的考试成绩金榜题名:2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声名远播。自此,云南大学物理系全国出名,长盛不衰;当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每年都向云南大学要求分配一批理科毕业生,不论是物理系、数学系还是化学系的毕业生;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和副部长黄松龄曾主持召“观摩、学习、交流”现场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十大兄弟院校校长、书记,千里迢迢云集云大校园学习,最后,部长亲自宣布决定:由西南高教局拨款给云大新建一座教学实验大楼,以示表彰和鼓励。尔后,庄严雄伟的数理馆(今称物理馆)俨然屹立云大校园半个多世纪。

李岫女士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委员,第九届政协常委,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茅盾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出版学术著作有《茅盾比较研究论稿》、《20世界文学的东西方之旅》等,主编了《中国30年代文学发展史》、《20世界中外文学交流史》(该书曾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李岫女士多年来一直关注学校的发展,她此次捐赠档案资料一是为丰富档案馆馆藏,同时也是为庆祝云南大学建校九十周年献上一份特殊贺礼。

三、吴兴惠教授捐赠档案资料

2013年3月初,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吴兴惠教授将他的各种获奖证书、聘书及部分著作捐赠给学校档案馆。

吴兴惠教授1959年考入云南大学物理系,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达四十多年。共出版著作六部,其中专著三部,译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吴兴惠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教学和物理研究工作,在材料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等功能材料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5年4月和2000年4月两次荣获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4月获教育委员会,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奖;1992年获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奖,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1990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1992年4月获云南省劳动模范;曾多次获国家发明奖并取得发明专利证书及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等荣誉称号。

吴兴惠教授还兼任过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材料学部委员;中国抗菌协会副理事长;云南省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物理学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理事,云南省首届引进高层次人才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指导教授;电子产品可靠性专业委员会理事;云南大学第一届校级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副组长等职务。

吴教授捐赠的这些档案不仅丰富了云南大学档案馆的馆藏,还为研究物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档案史料。

四、袁熙恒捐赠袁晓岑先生的作品

2013年4月10日,我校地球物理系袁熙恒老师向档案馆捐赠她父亲袁晓岑先生的作品。

袁晓岑先生1915年出生于贵州普定县独家山村,1930年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贵阳省立师范学校,1938年考入云南大学文史系,1941年由校长熊庆来介绍受教于徐悲鸿先生,深得青睐,自兹以还,学贯中西。解放以后先生深入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加以笔墨锤炼,炉火纯青,先生始名波天下,蔚为一代大师。袁晓岑先生博学多才,善书法、雕塑。是当代中国国画大师、雕塑大师、美术大师,云南美术界的泰斗。2003年昆明市政府为奖励其成绩,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拨出土地38亩,资金2千余万元筹建袁晓岑艺术园,陈列展示先生二十余件大型青铜雕塑,二百余件国画。

此次捐赠的有袁晓岑青铜雕塑作品《伯乐相马》、《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袁晓岑》1册。

五、张友京教授捐赠档案资料。

4月15日,云南民族大学张友京教授向档案馆捐赠珍贵资料。

张德光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时代参加过“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爱国救亡运动。1939年夏在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湖南省立衡阳中学、长沙岳云中学、攸县县立中学任教,并任攸县临时中学高中部主任、校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任南京大学教授,民国三十七年(1948)受聘云南大学,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工作38年,历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历史系主任、中共云南大学党委常务委员,云南大学副教务长,还任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西南亚研究所所长,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西南分会顾问,云南教授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孔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民盟云南省顾问等职务。

张德光在云南大学执教38年中,一面主持系务、教务工作,一面开课讲学,先后讲授《中国古代思想史》、《先秦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等多门课程,编著《先秦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等教材,所撰《启蒙学者戴东原的唯物论哲学》、《庄子补正跋》等论文,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和较高的评价,还著有40多万字的《谈诗杂记》、与人合著70余万字的《诗词采珍》。他写的诗词风流蕴藉,声情并优。如《去京途中》云“满城灯火过长沙,四十年前本是家,怀旧难忘岳麓梦,书声夜半乱鸣蛙。”

此次张友京教授捐赠的有张德光生前及去世后云大党政领导送别他、费孝通题《德光亭》等照片,德光先生的手稿(复印件)、张德光先生墓志铭等共30余件(张)。

自发出校庆捐赠通知以来,档案馆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仕的热心捐赠,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出。至截稿之日,共收到各类捐赠1000余件,在此,谨向无私捐赠档案资料、实物的各位领导、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

2013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