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14时校党委书记牛定柱在明德馆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土课”建设团队教师进行座谈,调研“土课”建设工作进展,并对下一步建设工作作出指示,校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延星出席会议。
牛定柱书记指出,本次座谈会就是要请参与“土课”建设的老师们谈一谈现阶段工作进展,为土课建设提供方法和思路,也为后期国土学院向省内相关行业组织党建、思政、学生工作贡献成果打好基础。
交流环节中,庞璐老师首先介绍了廉政文化长廊、精神谱系墙、校史馆、国土印、澄怀亭、“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六个专题及负责人,她表示对团队中的老师能圆满完成这项工作有信心,同时希望能够得到学校、学院更多的指导。
随后负责各个专题的老师分别就课程建设思路、前期准备存在问题、建设着力点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张延星老师在交流中也提出将会邀请更多专业人士为讲课教师进行多方位的指导培训。
交流结束后,牛定柱书记从“土课”是什么,为什么要建“土课”,怎么建“土课”三个方面进行了指导与部署。他指出,“土课”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国土学院的特色思政课,第二层是鲜活的思政课。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拥有教学资源的富矿,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土课”建设挖掘出来。
在挖掘、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四个“思政+”。第一是思政加专业,要充分结合国土的专业特色,充分借鉴其他二级学院的课程思政成果,做到政治性和专业性高度融合。第二是“思政+文化”,要对校训、精神、校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开展深刻挖掘,深挖国土的文化资源,从而解决“魂”的问题;第三个是“思政+育人”,讲课要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事情,身边的事情,以小的东西来讲大的东西。第四个是“思政+案例”寻找小切口,诸如啦啦操竞赛、退休老教师等事例,让“土课”更有切入点,更吸引人。
在讲“土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除了教师讲课之外,也要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到讲课中来;要充分融合党史精神、校园发展建设精神,不要过于依赖校史馆资料,更要将“土课”变成校史馆资料;要突破教学场景限制,利用好校内校外硬件设施,拓展课堂边界;要注重周边文化资源开发,打好非遗文化传承人这张牌。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关键靠团队通力合作,团队不能局限在老师之中,更要扩展到学生中去,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共同讲好国土的“土课”,最终让其变成服务学校人文教育、对外宣传、指导学生工作的“金课”。
图、文: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