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题:凝聚心力量 铸就新辉煌——从十九大报告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姜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内容占了较大篇幅。
代表们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建设也要提升至更高层面,肩负更多的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十九大代表、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背后,是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在国际上讲中国故事,往往都从讲中国文化开始。我们的制度与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实施这样的制度、走这样的道路,有我们充分的道理,包括文化的道理。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
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代表说,文化自信的应有之意,是要对民族自身文化有更准确的理解、更高度的认同。“作为出版工作者,要做好更精准的阐释工作,倡导经典阅读和有价值的阅读。”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文化工作者杨娜代表和她的伙伴一起,这些年几乎走遍了全县偏远山寨,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佤族歌舞讲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十九大报告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结合时代主旋律,创新编排,让传统佤族歌舞更加精彩。”她说。
激发文化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可或缺。
过去五年,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加到30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4.07%。
“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实力。一方面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代表在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说。
河南开封在几年前正式提出“文化+”战略,文化元素与城建、旅游、工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繁荣,还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代表说,我们要在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创新创造活力,努力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在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员肖笑波代表眼中,过去五年来,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对群众的文化生活高度重视。“这几年,我们团队每年送戏下乡200多场,受到群众欢迎。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对戏曲的未来、对我们更加美好的文化生活、对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凝聚奋进力量:以文化繁荣兴盛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十九大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说,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文化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十九大报告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代表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精神的复兴。如果把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比作一个人,那么强起来必然包括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要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价值观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引来八方喝彩,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获得国际大奖,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也正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正能量。”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说,这些辉煌成就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