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手写教案心中有“数” 精益求精传承匠心
——记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张夏苇老师
发布时间:2023-12-30阅读量:

张夏苇老师荣获第四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张夏苇,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校督导团成员,厦门市集美区人大代表。在数学课堂上,她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勤勉务实,精益求精,通过手写教案梳理教学思路和讲解重点,力争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她秉持“不以学生听懂为会,以学生会做为会”的教学思想,将“有效教学”贯穿课堂全过程,教书育人成绩优异。2018年以来,张夏苇先后荣获福建省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福建省青年教学名师”、“厦门市优秀教师”、“厦门理工学院优秀教师”、“厦门理工学院鹭江学者”等荣誉称号。

精心手写教案:围绕课程大框架 聚焦教学小细节

“教师不仅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还要有化解难点的有效方法,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掌握知识。”自2006年入职厦门理工学院以来,张夏苇老师躬耕教坛,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谨负责上好每一堂课。她认为,“教师需要敬畏课堂、认真对待课堂,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准备新的授课内容时,为了让课堂讲解更加简洁、清晰、易懂,张夏苇常常手写教案。在她手写的教案中,有知识的导入,有严谨的推导,还有手绘的图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怎样过渡,较难的知识点怎样清晰简练地阐述……这些都是张夏苇不断思考和分析的问题。一份份手写教案,就是一次次倾注心血的教学思考与归纳梳理。

围绕课程大框架,聚焦教学小细节,张夏苇老师对课堂知识点讲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即便是这样的准备,也要经过课堂的“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哪个知识点讲得还不够清晰,哪个授课环节可以再优化?课后,张夏苇还会反复琢磨。于是,在教案的边边角角,往往又会出现一些修改的痕迹。为上好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张夏苇花费的精力常常十倍于此。“手写教案也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敬业的态度”,她希望学生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严谨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手写讲稿

张夏苇反复修改的《高等数学》讲稿

如果说手写教案,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来思考怎么讲好知识点,那么张夏苇老师还经常手写课后练习题,为的是代入学生视角来发现问题,进而帮助学生修正错误、总结复盘,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点。虽然网络学习资源很丰富,搜索现成的答案也非难事,但张夏苇依然选择脚踏实地,让自己心中有“数”,以严谨之心不断提升自己、培养学生。在她看来,“作为老师,练习课后习题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点,也能使课堂上的讲授更加得心应手。”

张夏苇手写《运筹学》课后练习答案

注重“有效教学”:消弭“懂”和“会”的差距

从教以来,张夏苇老师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解决学生的困难。

为了让班上的留学生听懂学好数学课,张夏苇坚持使用英语教学。“通过《初等微积分》这门必修课的考试对我来说十分重要,感谢张老师一直以来对我无私帮助,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感受到了温暖。”班上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既不熟悉中文,数学基础又很薄弱,对《初等微积分》这门必修课的学习也落后于班级整体进度。了解到这位留学生的情况后,张夏苇主动伸出援手,每次课后单独给这位留学生“开小灶”,有时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在她尽心尽力的帮助下,这位学生最终以总评70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初等微积分》这门课的考试。

《初等微积分》(双语)教学笔记

张夏苇老师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懂”和“会”是有距离的。“懂”,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会”,则是能够将知识点合理运用,做好做对题目。她注重引导学生复盘错题,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和规律,真正掌握知识点,消弭“懂”和“会”的差距,将“有效教学”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相长,常教常新。张夏苇还经常翻阅各种教学刊物,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评价方法。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习惯,在课堂中引入“过程性评价”,创新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根据有无错题订正和归纳总结等标准进行打分和评估。在她的引导下,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课后同学们经常围着她提问求解。在张夏苇老师主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的省级一流课程中,她运用智慧教学工具,通过提问测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张夏苇老师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教学中卓有成效,连续三年,学生的期末考试卷面平均成绩保持全校第一。

十几年潜心治学、精益求精的辛苦付出,张夏苇练就了出色的教学能力。2018年,她代表我校参加福建省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还荣获“福建省青年教学名师”和“福建省金牌工人”等荣誉称号。

传递“工匠精神”:推动“教书”与“育人”有效融合

“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都应归功于我本科求学时的老师——德高望重的刘教授,他的严格要求与悉心指导令我印象深刻,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切身的体会和理解,也指引着我后来的教学之路”,回首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张夏苇老师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教师,张夏苇深知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建立了正确的认知,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本科实习期间,刘教授带领我们学习怎样设计板书,怎样调整讲课语调,以及怎样把握和化解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等,还经常就重难点进行教学示范,这为我打下了良好的讲课基础。”张夏苇坦言,手写教案也正是受到刘教授的影响,“它能够对整场课的教学设计作出更好的过渡,帮助我用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讲授,我想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传承。”

多年后,张夏苇老师踏上工作岗位,当初这些来自老师的要求已成为她的习惯。她十分自然地去熟读教材,课前预习教案,上课时精讲教学,下课后解疑答惑,总结复盘课堂内容。张夏苇俨然将自己看作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吃透课本、超越课本,推动教学思维和方法与时俱进。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张夏苇老师不仅精心为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和人格塑造。她要求学生从预习、听课、作业,到错题的复盘和知识的总结归纳,每一个流程都要保质保量完成,希望通过规范化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张夏苇表示,“随着认知的开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各环节,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优秀成绩的背后是科学的方法、强大的精细化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们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所需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教师精益求精、耐心引导,让学生严格按照过程标准完成好各项学习任务,树立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的学风和作风。”张夏苇老师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未来,她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引导更多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受益者、践行者、传承者。(宣传部、校学生通讯社记者邓瀚祺 实习记者刘懿、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