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系列报道(十六)】|改善条件优化环境 提升服务保障质量
发布时间:2024-11-03阅读量:

 编者按:四十三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升本二十载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回望学校办学历程,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深深烙上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印迹,跨越的每一个台阶都铭刻着厦理工人追求卓越、团结奋进的不懈探索。值此学校升本20周年暨建校43周年之际,校园网主页开设校庆专栏,将陆续刊登展示学校教育成果、办学特色和师生风采的系列报道,籍此激励全校广大师生传承弘扬“蜂巢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团结拼搏、勇毅前行,共同书写厦门理工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升本20年来,我校基本建设方面以满足师生教学、科研、生活需求为目标,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合理规划校园基本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后勤管理服务方面始终坚持以保供给、保运行、保安全、保稳定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服务保障职能作用,全力为师生提供安全舒适、优美温馨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学校先后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福建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厦门市“五一先锋号”、绿色校园、绿化先进单位,节能改造项目被列入厦门市第四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照明和空气源热泵综合节能改造、综合节能改造项目被列为“厦门市节能示范工程”。

好校园总体规划  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集美校区开工建设初期,学校对校区总体布局进行充分论证,科学决策。综合考虑教育理念、地域文化、功能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建设,打造了功能完善、布局合理、道路通畅、生活便利、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校园总体布局上,以学校轴线划分,合理布局行政中心区、教学实验区、生活运动区等区域,形成既相互独立又联系便捷的功能分区。空间环境上,综合考虑建筑融合、景观融合和文化融合,既满足师生教学、生活需要,又满足交流、活动需求;既考虑方便、安全的需求,也考虑美观、和谐的需求;既考虑现代、创新的设计理念,也注意传统、理工文化的传承。

校园规划总平面图

升本之初,为保证2005年第一届本科学生入校的需求,学校统筹各方面发展要求,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校园一、二期建设项目,优先保障师生基本的学习生活需要。此后,结合学校发展各阶段发展实际需要,重点推进了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宿舍等项目建设,办学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2003年启动建设至今,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实施40余项,已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运动场馆、工训中心、活动中心、后勤附属用房、学生公寓、食堂等项目。

组团式建筑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使用管理水平,为学科融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推动学科发展,学校打造整体化的建筑群结构,逐步为各二级学院建设发展营造相对独立的办学空间。结合不同时期发展和师生学习实践的实际需要,学校不断加快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建设进度,提高教学科研用房整体保障水平。2019年,4.8万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学生实践、科研场所不足的问题。2003年开工建设至今,集美校区共计新增用地面积695793平方米(1044亩),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达2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师生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产业衔接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服务育人导向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育人导向,从体育场馆、文化设施、学生宿舍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文体活动持续营造良好环境。

针对运动场馆不足、设施不全等情况,学校在现有用地条件下,不断挖掘用地资源,增设运动场馆。2021年建成的综合体育馆是一座大型综合性体育馆,可满足国际篮球赛事的比赛要求,同时该馆的建成还填补了学校游泳馆的空白。目前学校有室内场馆2万多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4万多平方米,体育设施的完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运动空间,激发了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学校建有现代化图书馆,并对馆内软硬件设施持续升级,目前馆藏图书丰富多样,电子资源库不断扩充。图书馆内部设计注重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宽敞的自习室带动学生学习热情。此外,学校还建设艺术会堂等文化场所,拓展学生施展才艺的舞台,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面对学校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学校根据不同时期住宿需求,不断加强宿舍区建设。目前共有学生宿舍18栋,建筑面积达16.5万平方米。针对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学校在保障学生宿舍基础需求外,还综合考虑了学习研讨、休闲娱乐等需求。新开工建设学生公寓六期项目(3.9万平方米)设计了公共学习区、休闲娱乐区等多功能区域,项目计划于2026年7月竣工,项目竣工投用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舒适的居住环境。

聚焦师生急难愁盼  打造校园暖心工程

学校集美苑近6000名学生往返宿舍与校园的交通安全隐患曾经一直是牵动师生的一个“痛点”,铺设一条“安心通道”一直是师生的期盼。多年来,通道建设因海翔大道与天马路交叉路口交通繁忙,施工面积小、施工路段涉及两所学校和附近村庄,市政交通、水电、通讯、煤气等地下管网迁移改造等困难重重。学校党委结合主题教育问题调研和破解发展难题,由校党委书记林进川亲自挂帅,积极协调市区多个部门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在多方努力下立项建设“海翔大道天马路地下通道工程”,并将该项目纳入“为师生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该地下通道长56.6米、高3.2米、宽6米,工程造价约1200万元,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同步完成地下管廊延伸道路及周边景观改造项目,项目总面积为10007.9平方。项目建设期间多次与电力部门、各建设单位协调沟通,于2023年8月14日顺利竣工,在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有力保障了学生出行安全。

建成后的海翔大道天马路地下通道安全便捷,大大方便了师生安全出行

在校园内,有一条环通校园全长3.5公里的健康步道,步道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常常可见三五成群的师生散心赏景。2022年,学校实施了南、北门围墙内环境提升和健康步道建设项目,提升改造绿地面积5990.7㎡,建设人行健康步道443米;2023年暑期,学校完成了校园西侧围墙健康步道建设,新建了长约830米的校园步道,同时配备13500㎡绿地种植及68套景观照明装置。两条步道衔接,与校园现有道路结合,最终形成了现如今全长3.5公里的环校健康步道,为师生校园出行提供了便利,成为师生休闲健步的好去处。

校园步道建设前,学校围墙附近的环境较为杂乱

建成后的校园健康步道环境优美、景观怡人

学校还对校园内杂树丛生、布满荆棘的原生态绿植区进行环境改善与整治。以叶俊毅校友捐赠茶花和友好合作单位捐赠山樱花、海南黄花梨等苗木为契机,学校因地制宜改造后山,种植了1000棵茶花、470株山樱花、10株黄花梨,建设“蜂巢茶花园”和“樱花园”,并与后山重新设计改建的“蜂巢亭”结合起来,将后山打造为师生休闲活动及校友联谊的场所。如今的后山绿树红花相映,景色优美宜人,已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一张文化名片。

校园内雨污水的正常排放,直接影响师生出行体验。学校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协商,配合市政雨污管道溯源施工,对学校运动场、西侧围墙、北门等周边部分存在隐患的污水、雨水排放管网系统进行维修施工,完成更换及修复存在病害的雨水管道8793米、污水管道6981米,并为学校争取节约维修资金1892.9万元,确保学校的排洪顺畅及排污规范,大大方便了雨天师生出行。

多种渠道齐抓共管  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

学校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规范食堂管理工作。成立以校长(法人)为组长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任命“食品安全总监”,配备食堂“食品安全员”。设立膳食管理科,每日监查各食堂工作,重点监查食品采购、验收贮存、加工、留样、食堂环境卫生、食堂人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意识形态等食品安全管理“八道关”;每周专项检查解决师生反映的重难点问题;每月组织后勤管理处、保卫处、师生代表对各食堂现场考评。同时重点检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工作,检查“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等工作落实情况,压实企业经营主体责任。按照市场监督管理局要求,落实阳光厨房监控系统安装工作,在全校五个食堂安装292个监控设备,范围基本覆盖了后厨到就餐大厅。公开招标引入第三方专业食品检测机构,每天轮流对食堂食材、餐具等进行抽检,保障食堂食品安全。畅通投诉渠道,除学校“小吐槽”平台外,还在食堂每张餐桌张贴二维码,师生可扫码反馈用餐意见和建议,后勤管理处督促食堂及时回应师生诉求,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

后勤人员认真对食堂场所进行消毒消杀

2021年以来,学校通过公开招标完成全校所有食堂装修改造工作,由企业投入约3000余万元,将原来10家食堂整合为5家。改造后,学校食堂由119个小而散的窗口不合理布局,变成相对大而全的63个窗口、后厨大且规范的较合理布局。改造后的食堂用餐环境、后厨功能布局和设施设备有了极大提升,从硬件进一步保障食堂食品安全,获得了各级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

食堂改造后用餐环境整洁温馨

回顾办学历程,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保障方面不懈努力,持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在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服务师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学校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持续为师生打造安全舒适、优美温馨的校园环境。(后勤处、基建处、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