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我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第一年,全校上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2017年2月发布《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2017)》,报告指出,我校在福建省高校发展潜力排名中进步明显,从2014年的第12名上升到2016年的第7名,在发展战略和发展质量上成效突出。2017年是学校推进综合改革和“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为挖掘改革亮点,分享改革经验,助力改革发展,即日起我们陆续推出“风劲正是扬帆时,砥砺奋进书华章”综合改革实施一周年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我校实施综合改革一年来取得的成效,凝聚共识与力量,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大的智慧和决心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迎接新挑战,促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2016年是学校实施综合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多项核心指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呈上了一份成绩不俗的答卷。
贯彻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转观念、明定位、促改革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学校高度重视和关注科技创新工作,召开了全校科技创新推进大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及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文件。校党委黄如欣书记指出,科技成果是学校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做好科技工作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必由之路。陈文哲校长表示,要充分认识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把中央、省市精神和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凝心聚力,全面开创我校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2016年,科研处(研究生工作处)秉承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的最新政策和精神,围绕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双百”目标,推进实施了系列改革举措,转观念、明定位,面貌为之一新:提出并实践了“服务、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五位一体的新运行模式,营造良好科研运行环境;打破原有的体制壁垒,适应校院二级管理新体制,实施科研突出业绩奖励办法,修订制订了10余项规章制度,科研工作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进一步突显;改革了原有的平均建设投入方式,创新了学科平台建设的竞争性投入和新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二级学院和广大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研项目、成果奖励“质”“量”双突破
据统计,2016年度,我校国家级项目合计立项达29项,相比上一年度增长45%,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自然基金海峡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继续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保持领先位置。此外,还获批省部级项目75项,市厅级项目11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件,比上一年度增长140%;发表SCI、EI、SSCI、A&HCI、CSSCI收录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246篇,比上一年度增长50.9%;纵向科研与平台到校经费达4000余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09.5%。
在科技奖励方面,我校2016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实现了我校获得省部级奖励的历史性突破。其中,5项科技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成果荣获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成果获青年佳作奖。获市级科技奖励15项,其中,2项成果荣获厦门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校长陈文哲教授荣获“2016年度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这是我校首次在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上获得突破。
学科、平台建设开新局、谋新篇
2016年,学校新一轮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设立了厦门理工学院重点建设计划项目,立项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等8个重点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和科研平台以及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培育)点。
2016年,我校还新增了1个省级科研平台——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与安全技术研究院,2个教育厅科研平台——环境生物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两岸创意经济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市级科研平台——3D创意设计与打印公共服务平台和厦门市风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回顾2016,开局顺利,成绩喜人,凝聚了全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展望2017,我校将抢抓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的机遇,争取部级科研平台的突破,直面困难和挑战,凝心聚力、脚踏实地,再创佳绩,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为实现“双百”和更名大学目标而不懈努力。(宣传部、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