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师资 >> 教师队伍 >> 正文

赖钰匀

     2022-12-30 13:00     来源:

赖钰匀LAI YUYUN


2070786066@qq.com

语言能力

英文:口语发表与翻译学术著作。

日文:简易口语与阅读学术著作。

学历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北京)   2007/09/01-2012/01/12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       2003/09/01-2007/07/01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     1999/09/01-2003/07/01


博士论文

题目:端方与晚清展示文化研究

答辩日期:201112

委员会:王晓秋教授(主席、北京大学)蔡乐苏教授、张勇教授、仲伟民教授(以上清华大学)、汪朝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研究方向

晚清文化史、晚清展会与博物馆、近现代史、晚清知识社群 晚清收藏史与艺术史

开设课程

中国文学领域:大一国文(史记、昭明文选、历代诗选、应用文)
通识领域:艺术策展与拍卖实务、中国艺术通史、中国博物馆史、中国古典音乐美学赏析


经历


浙江大学出版社专书翻译  2009/02/01-2009/12/01

  • 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s      book project by Prof. Dr. J.L. (Leonard) Blussé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2010/08/01-2011/02/01

台湾大学中文系国科会计画兼任助理     2012/01/11-2014/07/31

· 102-2410-H-002 -143 –楚简考释方法析论(II──以《清华简.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研究为例

· 101-2410-H-002-097-楚简考释方法析论(I──以《清华简保训》研究为例

· 100-2410-H-002-143-楚简用字与传抄过程之相关问题研究

致理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2014/08/01-2018/06/29

台湾⼤学艺术史中的作品研究艺术史研习营学员  2015/08/24-2015/08/29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实习⽣ 2016/07/01-2016/08/15

厦门霁晴堂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1/02/04迄今

清华海峡研究院两岸文旅与乡村振兴中心文化展会部 运营总监 2021/12/04 迄今

社会公益:2022翔安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观察员。2022 清华大学厦门校友会副秘书长。

【著作目录】

一、专书

赖钰匀:《端方与晚清展示文化》,广西师范出版社,2021

二、学位论文

赖钰匀:《端方与晚清展示文化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赖钰匀:《天道与群道:严复思想初探》,台湾: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三、期刊论文

赖钰匀:〈端方死事补证:兼论端方之死对清遗民圈之影响〉,《近代史研究》总195期,20135月,页125-133(索引:CSSCI

赖钰匀:〈晚清展示文化相关文献评介〉,《新国学》第九卷,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2011年,页4956

、会议论文

赖钰匀:〈中西之间的趣味──端方及其周围的赏鉴群体〉,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端方与福开森专题演讲,20131212日。

赖钰匀:〈端方死事考:兼论端方之死对清遗民圈之影响〉,横滨:神奈川大学,辛亥革命与亚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 年。

Lai Yuyun, Interpreting “Museum”: The early experience of exhibition culture of China (1876-1878). Hong Kong: HKU Spring History Symposium, 2011.

Lai Yuyun, A Culture/Knowledge Negotiation: Duan Fang's Epigraphic. Singapore: 21st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 2010.

赖钰匀:〈端方的金石收藏与晚清展示文化〉,北京: 清华大学, 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国际青年学术会议,2010年。 (索引: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

陈争平, 赖钰匀:〈民生主义与抗战前中国经济发展〉,台北: 孙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

、译著

包乐史着,赖钰匀、彭昉译:《看得见的城市》,收入龙登高主编:社会经济史译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学术网络论坛著作

赖钰匀:〈加州学派的贡献与不足〉,中国经济史论坛,2008 年。(http://eco.guoxue.com/article.php/18515


、其他

赖钰匀:〈海道东流——日本现藏端方文物举隅〉,《典藏古美术》总 263期,20148月,页134-139

赖钰匀:〈烟云过眼之外--浅谈袁克权与陶雍伉俪的收藏〉,《典藏古美术》 270 ,2015 3 月号, 130-135

赖钰匀:〈天塌西北——奈良药师寺东塔重修侧记〉,《历史文物》总 272 ,2016 3 , 70-73

赖钰匀:〈每一件器物都是学习的起点——北京故宫文保科技部漆器组修〉,《典藏古美术》 285 ,2016 6 月号, 82-85

【策展经历】

由于我的专长是艺术史,因此长期与私人 收藏与美术馆、博物馆来往,在致理科技大学授课期间,开始积极兼任艺术经纪与策展人的工作。我的策展经历以中国现代水墨书画家为主,同时兼及当代雕塑。由于与台湾艺术大学雕塑系长期保持良好紧密的互动,又因曾短暂在日本访学和在北京长期求学,因此对于国内、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的雕塑界相当熟悉。 未来可望在厦门策划国际袖珍雕塑大展。目前的参与过的策展工作包括:


(1) 2010赖永兴木雕个展追寻心灵与造形的中间地带(台湾地区弘光科技大学艺术中心)

(2) 2011国际木雕艺术交流展(台湾地区三义木雕博物馆)

(3) 2014骚人墨客书画传家, 高雄市客家书画家联展(台湾地区高雄美丽岛捷运站)

(4) 2021两岸青年雕塑家联展(厦门大嶝小镇,因疫情转为线上公众号推送)

(5) 2022 清华海峡研究院乡村振兴馆常设展(厦门湖里区)





研究自述

文史结合的学思之路——知识分子与晚清变局

我在台大中文系就读时,对于清人的治学门径以及思想发生很大的兴趣。硕士期间,我开始注意晚清的知识分子。我一直思考,在中西、新旧等不同思想与价值观混融的变局中,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今天所生存的世界?我的硕士论文《天道与群道--严复思想初探》以严复为研究对象。关怀点有二:(一)如钱穆所言,清代学者之深浅关键在于得之于宋学的多寡。但是清代学者有判然不同于宋学的时代背景与学术取径,这个观点尤其不能一视同仁地被套用到晚清的学者身上。(二)清代学术社群的发展非常蓬勃,对于群体意识也非常看重,而严复的群学,不仅有来自于西方的成份,亦正足以展现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特征。

进入清华历史系就读博士时,我由思想史转而研究社会文化史,实是一个治学的总体进程,而非割裂破碎的两端——

首先我关怀的时代仍然是晚清,但关怀的人群逐渐由知识菁英扩及一般士大夫。其次是我始终着意于学术社群或是群体的影响。博士论文《端方与晚清展示文化研究》强调端方赏鉴集团对于学术思潮、文化普及所起的作用,纳入收集的新旧史料,并以更详细的历史环境铺陈整个集团的人际网络。不仅运用提炼过的思想性的文字,而是思考各种历史环境中可供采择的材料,不只讲理念和概念,也讲世情与人事,一面探究人所“经营”的部份,也兼顾“忘记经营”、“不经意”之中的细微处。最后,则是我一直盼望由各种角度去面对晚清中西文化交接的问题,在硕士阶段,我处理的是一个学兼中西的学者如何消化西学,并与其中学训练融合的问题;在博士阶段,我意图处理知识群体在转化西方文化时,如何表达自身传统的问题。或是这个自身传统如何影响了他们选择性地接受西方文化。以上是从这三方面来说明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衔接。

不同学科给予我同时处理思想概念与社会文化的两种能力:硕士阶段,我所理解的思想史更接近“概念史”(Idea History),因此,擅长立足文献之上,比较辨析不同学者的思想,对于判读史料有精准的把握。博士阶段则重视社会、思想氛围、文化场域、政治力量、物质条件等等对于菁英的影响。并理解“社群”不受限于崇高的学派,而是各色以同一种思想、观念所聚合在一起的、或松或紧的团体。我的博士论文不仅探讨晚清士大夫对于一些新词汇的认识,也探讨这个“中间阶层”(介于传统定义的“学者”与一般民众)是以何种观念聚合,他们日常的活动对于接受展示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最后,我以“金石学”这一传统的学术话语绾合了该团体如何衔接中西的问题。使得整个论述的角度不仅是西方影响论,更真正地与中国学术传统、特别是清朝重要的学术传统之一产生了深层的对话。

近年来,我继续深入研究晚清到民初间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Identity)问题与文化交流史的内容,并藉由担任古文字计划相关工作,由战国文字入手,理解晚清以“金石学”为中心的话语圈所共享的文化资源。凭借艺术史研习营所累积的资源,参加故宫雍正朝档案研究计划,在晚清文化史的领域继续深入。我更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上,在致理科技大学通识中心任职期间,将初步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融入课程中,获得校内领导与同学好评。

目前,晚清文化史的研究越发蓬勃,吸引了世界优秀学者的注意,也是未来史学界研究不可忽视的板块,我期待自己在文化史、艺术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在此良好的研究环境下不断精进,并贡献给所有愿意一起耕耘这块版图的同道与学生。





上一条: ​郑荔鲤

下一条:杨俊芳

厦门理工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

地址:厦门集美理工路600号     邮编:361024

电话:0592-6291771     Email:wcxy@xmut.edu.cn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0     厦门理工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