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福建共青团报道我院2023届毕业生林伯涵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他,毫不犹豫接过了这一棒!
来源:福建共青团 2023-07-24 18:18
7月21日,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2023届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出版)班毕业生林伯涵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他是河南省第1263例(洛阳市第4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厦门理工学院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所捐赠的153ml干细胞悬浮液将为身在远方的血液病患儿送去生命新的希望,同时也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场有关“生命接力”的故事。
时间回到2020年暑期,纪录片《中国医生》中血液病患者经过移植造血干细胞获得新生的桥段触动了林伯涵。在进一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很多捐献造血干细胞给病患带去希望的温暖故事。这些真实的凡人义举深深地打动了他,也在他心中埋下了捐赠造血干细胞治病救人的“种子”。
从“埋下种子”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得不提到林伯涵的同班好友陈佳灿(于2023年2月21日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厦门市第128例、厦门理工学院第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20年11月,厦门市红十字会到厦门理工学院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入库宣传采集活动。陈佳灿作为学院团委的现场组织志愿者,向林伯涵宣讲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以及血样采集的流程等,而且自己带头捐献了血样。受到鼓舞的林伯涵也撸起袖子,与陈佳灿一道将自己的血样加入到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了血样入库的志愿者,踏出了后续匹配成功的第一步。
在等待配型消息的过程中,由于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流程、方法了解不深,林伯涵也不是没有过犹豫和担忧。但全程陪伴陈佳灿完成捐赠后,林伯涵放下心中的“包袱”。去年8月,陈佳灿早于他接到初配成功通知,并于今年2月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救助了一名血液病患者。陈佳灿的捐献经历不仅让他更客观科学地了解了捐献知识,好友积极乐观、义无反顾的精神也感染了他。通过学校和好友陈佳灿的“神助攻”,林伯涵从彷徨转变成了憧憬和向往。
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林伯涵接到了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被告知和一位身患血液病的幼儿初配成功。当红十字会问到他愿不愿意进行捐献时,林伯涵回忆:“我当时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答了‘我愿意’”。
最初,林伯涵父母由于缺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了解,并不支持他的决定。但林伯涵锲而不舍,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服了父母,最终父母改变了态度,一致支持他为这位年幼的患儿送去“生命的种子”。
6月底至7月初,经过高分辨配型和体检等一系列前期准备,林伯涵收到了合格通过的消息。为了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和血液质量,他每天坚持运动,严格进行膳食和生活作息管理。
7月16日,在洛阳红十字会和洛阳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见证下,林伯涵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接种完为期4天的“动员针”后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捐献时,林伯涵收到了来自患儿父母的感谢信。林伯涵也手写了一封祝福信,由相关工作人员转交给患儿家属,“希望这名1岁的血液病患儿早日康复,在识字后能看到这封跨时空的信,并且勇敢快乐地成长”。他在信里写到,“你不是单枪匹马在作战,不要害怕和担心,所有人都与你同在”。他希望,他的捐献能够激励到更多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给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
在林伯涵之前,厦门理工学院文旅学院“90后”大学生陈兴龙在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厦门市第7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老师“80后”教师杨贵志于2021年成功完成了365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的捐献,成为福建省第310例、厦门第108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为河北省一名患有血液病的年轻爸爸送去了生命的希望;他的同学陈佳灿,于今年2月2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捐献32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为厦门市第1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近年来,学校积极落实“爱心厦门”行动举措,配合厦门市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每年在校内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招募活动。学校陆续设立了新生入学“爱心大礼包”、爱心助学岗、爱心超市、就业爱心补贴等,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林伯涵所在的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自2014年起与厦门市中心血站、红十字会展开合作,定期在校园内组织活动宣传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引导厦门理工学院师生积极参与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积极捐献造血干细胞。目前学院已有3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院团委先后荣获厦门市“高校造干宣传爱心创意奖”、“高校无偿献血、造干宣传优秀新媒体作品奖”等荣誉。
上一条:在磨砺中成长 | 我院2023级新生军训圆满收官
下一条:【媒体之声】人民网、中新网、厦门日报、东南网等媒体报道我院2023届毕业生林伯涵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