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十三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升本二十载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回望学校办学历程,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深深烙上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印迹,跨越的每一个台阶都铭刻着厦理工人追求卓越、团结奋进的不懈探索。值此学校升本20周年暨建校43周年之际,校园网主页开设校庆专栏,将陆续刊登展示学校教育成果、办学特色和师生风采的系列报道,籍此激励全校广大师生传承弘扬“蜂巢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团结拼搏、勇毅前行,共同书写厦门理工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多年来,厦门理工学院秉持“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遵循“明理精工、与时偕行”校训,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2011年获批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18年正式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地方高校中升本后最快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之一。2021年,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项目。2022年获批省A类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土木水利被列入省一流应用型高校主干学科,学科学位点建设及研究生培养工作连续迈上新台阶。
聚焦产业发展 优化学科布局
学校坚持“优势的工科、特色的文科、扎实的理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面向福建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厦门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4+4+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工学、管理学、人文学科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城乡建设与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商贸及金融服务等8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群。现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省一流应用型高校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土木水利三大主干学科及相关支撑学科不断加强。近两年,工程学学科连续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原有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础上,2024年新申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翻译、数字经济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了教育部审核并将于2025年开始招生。至此,学校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9个,涵盖了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文学5个学科门类。截止2024年9月,学校在校研究生2282人(含留学生),硕士生导师540余名,企业合作导师800余名。2021年,学校获批开展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培育建设,目前已基本达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学位授权点的申请条件。
强化导师职责 落实立德树人
学校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活动,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例如组织全校1600余名教职工暑假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实现全员覆盖;注重发挥二级学院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督促各学院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优秀案例研究,厚植潜心育人高尚情怀;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启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工作,获评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团队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项,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名师和团队”。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类)一等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7项。
我校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类)一等奖
制度建设优先 产教融合育人
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研究生教育向国家急需的工程技术类方向转移以及分类管理等政策导向,面向福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着眼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需求,主动服务厦门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深度融入厦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两大支柱产业和现代物流、文旅会展、金融服务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深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面推进社会服务和传承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校高质量建设一批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包括厦门轨道集团、盈趣科技、宸鸿科技、冠捷科技、天马微电子、厦门翔业集团、厦门宏发电声股份公司等;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包括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积极开展慕课(MOOC)、微课、案例库等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工程,持续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重要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强化质量保障体系。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建立了较全面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含40余项规章制度,涉及从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招生、导师遴选与考核、教学组织、奖助学金评定、实践环节、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到就业保障等10多个控制节点,层层把关落实责任主体,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2024年,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专项核验。在省学位办组织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中,我校连续8年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零问题。近5年,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篇,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60余篇。至2024年6月,学校已培养了10届2000多名硕士毕业生,其中70余名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到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的表现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学科竞赛牵引 科教融合育人
学校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鼓励并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为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已连续举办8届“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参赛创新成果展作品1185项,奖励优秀研究生优秀成果625项。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近三年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70项、省级竞赛奖项近300项。2023年材料学院2020级研究生赖家梅同学以突出的学习成绩和科研业绩,荣登《人民日报》“国奖”名录。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研究生廖佳伟、刘柏辰和软件工程专业2023级研究生张酩浩在欧启通、钟俊江、马英钧、吴春红等老师指导下,2023年度荣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是学校首次获得。获奖师生应邀参加在东南大学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典礼暨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并领奖。
第八届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创新成果展颁奖仪式
立足新起点,奋斗谱新篇。学校将以博士点培育建设工作为龙头,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学科和学位点布局,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工作水平,提高服务厦门市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能力,为福建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不断输送创新型拔尖人才,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研究生处、宣传部)